金融鸦片董文标
(2012-04-26 14:34: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融业 |
“民生银行纯是聘用制,什么级别也没有,绝对没后路。就像突然到海里游泳,离岸两三百米后,你会感到一片茫茫,心里一点数也没有了。”董文标认为,一般人很难承受这种心理变化。
没有谁敢轻视这个金融界走路飞快的小个子。
现年54岁,曾做过大学老师的董文标领导着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2000年5月就任民生银行行长,被称为“实力不可小看的技术型干部”,而国外舆论则称之为“真正按商业规则运营的银行家”。
以静制动、巧妙斡旋,柔中带刚、招招领先。小个子的男人,据说都有特别大的内在能量,董文标的特异,或就在于他的坚忍、质朴以及智慧、敏锐。
1996年,董文标由交通银行控股的海通证券董事长任职民生银行的副行长,此时民生银行刚刚挂牌。不到4年,他坐上行长的皮椅,成为民生银行的“守夜人”,2006年出任董事长。
把银行治理机制从一种转换到另一种,董文标称用15年完成了个人的彻底转型。但这种转型并不华丽,反而多了些迷茫。
“在海通时就是经营问题、管理问题,其他的事不用去考虑。”董文标回顾初到民生银行时的感受,“到这儿,思想观念上全要改变,如果不到位就要被淘汰,毫不客气。”
“民生银行纯是聘用制,什么级别也没有,绝对没后路。就像突然到海里游泳,离岸两三百米后,你会感到一片茫茫,心里一点数也没有了。”他认为,一般人很难承受这种心理变化。
2000年接手民生银行的时候,整个规模是270亿元人民币,现在是2.3万亿元人民币。10年的时间如此超常规,全世界也是没有的。
2003年,董文标试水零售业务,这次寻找“蓝海”的战略转型成为民生银行后来独步中微小民营企业的利器。在他看来,此时民生银行的公司业务在中国市场已到巅峰。若再不转型,很难适应开始多变的金融市场。
2004年,零售业务使民生银行解决了生存问题, 2005年,零售业务的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对公业务的增长速度,成为民生银行再度腾飞的突破口。
董喜欢把“我从来不把自己当成董事长”挂在嘴边。在个人的角色定位上,他自始至终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董事会负责的职业经理人,即从来没把自己当成是“董事长”,而是董事会的牵头人,“大家讨论,我不去决定任何事情”。
这使得他与民生银行股东们的关系相较而言则处理得更为巧妙、智慧、融洽,否则就不会先是副行长,后提升为行长、董事长,一干就是15年。
不过,始于2008年“商贷通”,在经历了近3年的快速膨胀后,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民营中微小企业受汇率、通胀等因素的影响,已举步维艰;且金融政策的影响,民生银行也开始“缺钱了”。
为解决“缺钱”问题,今年1月7日,民生银行拟以4.57元的价格定向增发A股,发行数量不超过47亿股,预计融资不超过215亿元。
这决议发布打破了民生银行H股上市时,三年内不融资的承诺,且涉嫌向大股东“利益输送”。董文标喊冤说,出于从满足监管机构审慎监管的要求考虑,民生银行不得不选择再融资,“不融资明年银行开不了门了”。
董文标说:“民生银行在成立之初,有一定的制度优势,但随着入世后,外资银行持续进入,制度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新的突破口。”
董文标一直带领民生银行寻找新的突破口,如何在复杂金融环境下寻找到突破口,恐怕是董文标现在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