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成为通才
(2011-11-11 22:44:0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思维科学 |
要实现某种目标,可以从目标倒推,看需要具备的条件。但是随着认识的发展,目标可能会改变,甚至发生根本变化,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势必会走很大的弯路。比如重新择业、动态目标追踪等。但是我们发现,有些积累却是必须的,因此我们须重视这种通用成分的积累。比如再择业过程中,社会经验、基本生存技能等是可以通用的,这样就不必从头学起,更有甚者,有些人知识非常丰富,随便进入哪个行业,只需要简单的训练,就能够很快适应行业需要,成为行业高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才。这种人是值得羡慕的,而在同时,我们也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思维结构才能塑造这种品质?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就是各行各业有各自特殊的结构构象,要熟悉这些行业,需要了解这些结构构象,用该行业的思维模式思考和应对该行业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有人就能够很轻松地跨越这个模式障碍呢?说明他已经具备了运用多种思维模式的能力。经验很重要,思维方法的灵活性也很重要。即能够轻易脱离原有的思维框架,并能顺利进入和应用新的思维模式。通常来说,需要一定的思维模式转换训练。这种技能最好从小就开始训练。
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一个人的知识广度决定了他能够涉猎的领域。这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比如从来没有下过象棋的人,很难适应象棋的规则,而要训练成为好的棋手就更加困难。但是如果从小接触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不是很精通,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能力逐渐成熟,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很容易进入角色。技能的提高其实包括注意能力的多元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哲学思维,动态思维等。即能够在头脑中迅速构建多维模型,能够运用有效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其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而没有受过相关训练的人,遇到问题是就会手足无措。系统训练的学习能够继承前人的知识遗产。别人花费大量精力积累的经验,通过学习和模仿,迅速获得,对解决问题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
模式树。人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必定被赋予这个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分化出的很多行业,有各自行业的特征,比如教育、医疗、商业、科研、服务业等等;每个子行业内部,还有各种行业特殊背景下和特殊地域条件下的特点;经济发达程度、地区文化、结构格局都会影响其行为特点。而能够适应本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人群,才能最终成为该行业的主角。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基于时代、行业、地域、文化等分割的模式树。这些分类决定了各个行业之间的壁垒高低。而能够成功跨越这些壁垒的人,必定是具备适应该模式技能的人。于是,当我们的目标可能会跨越这些模式的多个区域时,就需要掌握相关模式特征。
跨越不同模式时的适应过程。通常,任何模式跨越,都需要有适应过程,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有些人适应期特别长,最终被淘汰出局,有些人则能够很快适应,成为竞争中的赢家。量变引起质变,因此在跨越行业之前进行有目的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功课。适应过程一般分为模式冲突期、模式应答转换期、模式习惯形成期。冲突期就是所答非所应。比如初到国外,语言不通,处处感觉障碍,甚至会造成误会;模式转换期就是能够勉强机械地应答部分问题,但是非常生硬别扭,反应速度常常跟不上节拍,比如生硬的步伐、带点口音的外语、晃晃悠悠地骑车,这个过程就是适应学习过程;习惯形成期就是逐渐形成了对目标模式的适应,并形成习惯,逐渐能轻松自如地应对,甚至能够驾轻就熟,超常发挥。比如诗人能够非常娴熟地创作,自行车手能够玩特技。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种状态。
成为通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但是也要付出时间成本和精力为代价,我们没有必要做到万事通,只要在需要的领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基本适应能力就可以了,在可能涉猎的领域,能够及时转换,不至于造成很大不适应就够了,要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追求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