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Lex专栏:中国银行业 风险在明处

(2011-07-14 07:36:43)
标签:

杂谈

分类: 金融业

  英国《金融时报》

 

  使美国经济屈服的,并非“影子银行”。对各种非银行投资渠道、投资工具和投资结构的去杠杆化,放大了房价不断下跌的影响,并使危机全球化。然而问题的核心与任何其它银行危机并无二致,即各大主要银行的草率放贷。要理解美国的问题,看看中国的情况就知道了。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至6.4%,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经济过热的担忧。但尽管人们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存有疑惧,真正巨大的风险,可能蕴含于真正的银行中。

  监管者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在所有非正式信用媒介中,委托贷款是规模最大的一种。根据野村证券(Nomura) 的估计,委托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7%。在这种贷款方式下,银行为存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的第三方贷款提供中介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因为银行对这种贷款及相关资金并不承担风险,也不收取利息,因此通常只在表外记录本金数额。在中国收紧对正式贷款的行政管控之后,此类交易的数量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即便如此,假如去年年终披露的风险敞口最大的银行——中国建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将委托贷款移入资产负债表,总额将为7780亿元人民币(合1200亿美元),规模仍远远小于该行增长迅速的自住型房贷——略高于1万亿元人民币。对于中国工商银行(ICBC)而言,与它提供给制造业的9700亿元人民币贷款相比,3950亿元人民币的委托贷款也是小巫见大巫。制造业是目前出现坏账比例最高的行业。

  委托贷款规模的增长速度应该引人担忧:中国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各银行安排了3200亿元人民币的委托贷款,是去年同期的两倍。然而,眼下更大的危险可能在明处

  

  译者/何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