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者撤离大宗商品市场 罗杰斯依然看好

(2011-07-12 07:02:27)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精华

 

【注:罗杰斯的逻辑,挺有趣,也摸准了市场。但是,退却的潮水,却是完全有可能让人脱掉裤衩。投资者撤离大宗商品市场 <wbr>罗杰斯依然看好

 

  投资者似乎对大宗商品失去了胃口。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数据显示,投资者看涨大宗商品仓位在6月底已降至一年来最低水平。自4月初以来,押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仓位已下降了37%

  过去两个月,投资者撤离大宗商品的速度创金融危机以来最快水平。巴克莱资本在一研究报告中估计,投资者仅在今年5月就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了69亿美元资金。而在金融危机高峰时的2008年第四季度,投资者在3个月内从大宗商品市场撤资80亿美元。当时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市场对原材料需求跌至谷底。油价在半年内就从每桶150美元跌至30美元。

  投资者这一轮大规模撤离商品市场,与近期全球经济复苏陷入停滞不无关系。美欧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市场对中国“硬着陆”的担忧也日益加深

  尽管如此,这轮撤离的规模仍显得不同寻常。虽然全球各地经济都有忧虑,但大宗商品的实际需求依然处于增长态势,一些类别的商品需求增长还相当强劲。

 

  投资者撤离商品市场

 

  CFTC数据显示,投资者在今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将18种美国大宗商品的净多头仓位削减了15%,这是去年7月13日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做多大豆的净仓位降低了惊人的67%,做多白银的净仓位下降了26%

  商品指数标普GSCI的24种原材料价格在过去一个季度中下跌7.6%,为2008年来最大跌幅。

  CFTC数据显示,美国商品期货中的未偿付合同或曰“开放合同”的数量也降到了去年夏天以来的最低位。在美国之外,洲际交易所(ICE)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数据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

  但大部分投资者并没有转向做空商品,他们只是离开。麦格理商品分析师Colin Hamilton说,“我认为人们就是放弃了做多多种大宗商品的仓位。这就是为什么开放合同一直在下降。”

  投资者逃离并不是只发生在商品期货市场上,股票投资者也在减持他们在商品上的风险敞口;外汇投资者则削减了看涨澳元的仓位

  外汇市场将澳元视为“商品货币”。基金管理巨头贝莱德公司最近建议投资者避开澳元,称澳元已失去了吸引力。

  贝莱德董事总经理Stephen Miller说,“要想保持澳元多头,你必须看到一个走牛的全球经济趋势。我的观点是,没有足够的乐观让我继续留在澳元上。”

 

  全球经济的担忧

 

  投资者对大宗商品谨慎的原因与其近期撤离其他风险资产的原因基本相同: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为悲观,担心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硬着陆。

  美联储和华尔街过去几个月连续下调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上周五美国政府数据显示,6月份就业仅增加1.8万,远低于华尔街预期的10.5万,失业率攀升到9.2%的高位,华尔街称之为“失业灾难”。

  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欧盟改变立场,首次准备接受部分希腊债券违约。

  中国需求一直是大宗商品最重要的基本面因素。上周末中国海关的贸易数据显示,因进口放缓,中国6月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7个月以来的新高。而中国非制造业增长在6月份为四月来最低,这些都加深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

  除去全球经济基本面,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可能也是投资者撤资的原因之一。

  今年5月4-5日,油价在两天内创下历史上最大的数值跌幅,却一直找不到一个明显的理由。6月,国际能源署宣布将释放紧急石油储备,这一意外之举对石油交易员来说又是一击。6月3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报告预计玉米增产,玉米期货价格在一天内就下跌约15%

  两家全球顶尖的大宗商品对冲基金Clive资本和BlueGold在过去两个月都出现巨亏。管理40亿美元的Clive资本去年上涨了20%,但仅上个月就下跌8%。BlueGold今年迄今已下跌了12%。

  近期的剧烈下跌是否才刚刚开始?长达十年的大宗商品资金净流入会否就此终结?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市场普遍认为,在趋势重新确立前,观望的大资金很可能不愿意重新入场。

  长期看多大宗商品的罗杰斯7月11日则表示,无论全球经济发生什么状况,大宗商品最终都能赚钱,因为“如果全球经济好转,我可以凭大宗商品赚钱。如果恶化,就会加印更多货币,我还是可以靠大宗商品赚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