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无论如何会找到应对数量紧缩政策的办法
(2011-06-25 00:35: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融业 |
2011-6-24
无论是不规范的票据融资,还是银行理财产品,都是市场规避数量紧缩政策的招数,监管部门即使想尽办法,市场最终总会找到应对办法。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徐斌)会计系统一个芝麻粒大的漏洞,在银行系统努力下,居然放大到三万亿的规模,后面就是数量紧缩下的信贷紧缩巨大压力。市场人士中,有担忧监管不到位,有的担忧漏洞堵住后,中小企业资金链更加紧张甚至集体倒闭。但无论是规模惊人的理财产品,还是现在的不规范票据融资,都告诉我们,数量紧缩后,只要系统有一个破绽,市场会用重型卡车将资金运过去。
近日据媒体报道,继此前河南、湖南等地农信社“逃规模”(逃避信贷规模)票据业务被叫停后,近日某地方银监局也向辖区内商业银行下发文件,全面叫停商业银行为“逃规模”所做的不规范的票据业务。
据媒体报道,商业银行与农信社进行票据交易之所以可以脱逃规模,源于农信社在会计处理上存在的漏洞。规范的会计处理下,商业银行或者农信社在收进票据后,需要记在“票据融资”科目下,即所谓的“进表”,要占用信贷规模。当银行将该笔业务转贴现卖断出去之后,该笔票据可以从“票据融资”科目中扣除,做到“出表”。而如果银行是将该笔票据以回购的方式转出去,则仍要留在“票据融资”科目下,不能“出表”。而河南、东北等一些地区的农信社仍在沿用老的会计处理模式,对于“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做区分,即农信社无论是将票据卖断出去还是回购出去,都可以在“票据融资”科目下扣除。利用这一漏洞,银行将票据转贴现卖断给农信社,这样票据“出表”,可以腾出信贷规模,然后银行再从农信社逆回购买入票据,将这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下,不再“进表”。通过这类方式,业内人士推测,去年全国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为去年央行所统计人民币贷款新增量的近四成。
一个会计系统芝麻粒大漏洞,居然被银行放大到3万亿的规模,背后就是银行业规避信贷额度控制追求业绩的冲动。其实去年以来,货币当局数量紧缩之下,银行规避信贷额度控制的主打工具,是理财产品。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1日,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7891款,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发行量的80%。银行理财产品预估发行规模达到8.25万亿元,而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为7.05万亿元。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季度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数据急剧攀升。根据统计,4、5月份,银行发行各类理财产品分别达1724款、1719款,6月份以来至23日,已发售1327款。这些七七八八的理财产品,其实质就是银行规避信贷额度控制的信贷表外业务。
现在市场人士,有为不规范票据融资风险担忧,也有为票据融资到位后,中小企业资金失血现象更严重而担忧。但事实摆在这里,数量紧缩效力在当前情势下效果,还是有限的。堵住了这头,没准那头又出现新情况,天下间,绝没有毫无破绽的系统。只要有一丝可乘之机,都会被市场发现,然后用重型卡车将资金运出去!
2008年数量紧缩调控取得成功,和1973年日本货币当局的数量紧缩政策成功,都是一个道理: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流动性枯竭。在全球性流动性环境正常情势下,与美元挂钩的金融系统单独搞数量紧缩很难取得成功。而即使是美联储在1981年前后采取数量紧缩工具抑制通胀取得成功,也是在基准利率上调到中性水平之后的事情。说白了,数量紧缩工具只能是货币紧缩政策的辅助,不可能做为主打工具,否则市场会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法加以规避。今天中国银行市场的规避紧缩的诸多怪相,今后可能是金融教科书的样本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