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王晓璐】原料、差异化和护城河
(2011-04-16 09:03: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转载精华 |
【注:王晓璐,是为数不多的睿智投资人。投资思维,已延伸形成稳定的定性分析体系。】
关于原料产地、基地的事情,很久以来都疑惑不解。因为农产品原料生产,和食品加工是两个领域,其周期、商业属性是完全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唇齿相依的,尤其食品加工高度依赖于原料供应。乳业之后,肉制品加工又出事,并累及三全食品等下游企业。这次看过茶山,拜过茶树神之后,粗略感觉是,如果走高端的,高毛利的产品,貌似还可以上下游一体化,否则大众化走量的产品,如果上下游一体化,资产周转率下降,股东回报就基本谈不上了。3月份年报密集披露,略略听了一些业绩报告会,也印证了上述的观点。
【注:这段话,背后是全产业链分析形成的真实资产收益能力评估,对于伊利、蒙牛、三全、双汇、雨润这类企业,财务数据背后的商业模式欠账严重,存在商业模式隐形缺陷式的内在价值评估泡沫。一旦爆裂,就会造成重大伤害。对于相当多的成长股投资者来说,这种思维是不存在的,也清晰的划分出顶尖高手和一般投资者的分别。】
先说说茶。从粗浅了解的知识看,绿茶(龙井、碧螺春等)都讲究个新鲜,当年的春茶,尤其是嫩尖,再包装炒作成二八春姑采摘的,貌似有故事可讲。普洱茶方面,可供炒作的主要是野生有机古树原料和年份两个概念。后者我们已经从茅台年份酒的威力可以看出来。50年的茅台,当年或许才几块钱,但能留存到现在,都是一个奇迹,口感都是次要的了。至于纯天然、有机、古树这些噱头,在消费品当中好像还很少可匹敌的,或许片仔癀有点类似?原料的稀缺是因为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总量非常有限,阿胶虽然也有供应缺口,但总的来说,驴子不是稀罕物,只要花代价养驴,供应是不愁的。而千年古树,那是无法快速复制和增加供应的。难怪前几年普洱茶被炒作得那么厉害。据朋友说,老班章(普洱茶的一种)的原料,(就是农民直接从树上扒拉下来的叶子),在村口的收购价都到1500元/公斤了。我一听,乖乖,如果算上制造过程中的损耗、加工制造的设备和人工费用,那老班章的制成品的成本价最少要2500元/公斤,到消费者手里,不得奔三五千去了?总的来说,对中高端消费品来说,对上游,对原料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是品牌塑造的核心关键之一。洋河和汾酒比起来,虽然都是走中高端和次高端,但汾酒在基石上比洋河强太多了。张裕在原料基地的建设上又比其它公司领先很多。这些因素都是有长远影响的。
【注:这段,明显看出,王晓璐对白酒的理解很深,定位精准。】
说起原料控制,也是猫腻很多的。估计欧洲旧世界的酒庄酒,产量稀少,产地严格管控,家族企业对声誉的重视超越一切,不会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新世界的葡萄酒,由于没有严格、严苛的产地规定,原料控制始终令人生疑。很多时候都有企业抢购原料的现象,但至于哪家企业更有优势,更强势,取决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取决于和当地民众的关系,还有资金实力。农民当然希望现款先付,打白条是他们痛恨的。除此以外,生鲜原料通常无法长途贩运到加工基地,则在最近的收购点附件有粗加工的能力,这样的企业通常能得到最好的,最大量的原料供应。而广泛布点,则未必是很多企业可以承受的成本压力。经历多重竞争之后,企业之间的差距自然开始拉大。
3月份把王朝和长城的业绩发布会都听了一遍。看来这两家大国企也都意识到和竞争对手张裕拉开太大差距了,也更忧心意识到进口酒的冲击。但忧患意识未必能转化为行动力和执行力,因为两个重要的因素的制约,其一是体制问题,其二是当期业绩的压力。先说说体制问题。早在几年前王朝和长城都意识到和张裕的差距在拉大,刚开始的时候,对张裕精耕渠道还不以为然,还依赖大经销商制度,甚至放言,张裕再这么铺渠道下去,不出几年就倒闭。但事实证明,对终端的掌控,对渠道的管理,正是张裕制胜的利器。而如今再营建一个全国性网络,代价比几年前就高很多很多了。无论是优质商业地产的稀缺位置,还是商超渠道的要价,以及人工成本,都不可同日而语。这里面,除了成本费用问题,管理和激励是否到位是根本,王朝和长城这样的国企,“官文化”当道,能否真正把战略规划落实下去,是个很大的疑问。说到底,消费品行业是高度竞争性的行业,管理能力,人的因素是占很重要的成分的。
有意思的是,王朝的业绩发布会上,白董事长一高兴,就下令开了一瓶售价一万多的梅落辙干红。他介绍说,请了海外知名品酒师来盲品这款酒和其它旧世界的顶级酒,盲品的打分结果,该产品评价极高。虽然我不太懂酒,但口感确实醇和丰富。大凡世上的物件,真正的好东西,不需要内行人,一样能瞬间就看出它的非同凡响。我们不需要是艺术专家,建筑专家,去欧洲的大教堂看看,其建筑、雕塑、绘画的精美肯定留下深刻印象。白主席说,这酒是用风干的葡萄做的,原料差不多是葡萄干了,每串都经过挑选,产地是新疆。三分工艺,七分原料,这真是不假。王朝很骄傲自己的产品,从来都是品质相当好的,而且说,中国这片大陆,是有条件酿制全球最好的葡萄酒的。
关于进口酒的冲击,三家企业都有提及,而且不约而同选择了代理和销售进口酒,并且都是高端酒。看来旧世界的高档酒,在中国的销售还方兴未艾呢。张裕是最早和海外合作的,张裕卡斯特酒庄就是经典,此后又有新西兰酒庄,其先锋酒业一直在代理进口酒。长城的天赋酒业也将在进口酒方面有大的发展。带着疑惑,请教管理层,他们都说,代理的都是旧世界的高档酒,而非中低端产品,意思是不希望和自家的主流产品打架。从产品结构和消费群体细分看,高档酒和国产酒的格局渐渐清晰了,但新世界工业化生产的中档酒(以美洲、澳洲为主),对这三家品牌的压力还是很大,目前看,还没有明确的结果出来。
回到商业的基本原理,有能力的话,当然走差异化的高端,因为利润高,例如茅台年份酒和普洱有机年份茶以及旧世界几大酒庄的顶级产品;缺点是量做不大,因为没有那么多原料。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天赋和内涵,不足以构筑高端,则需要在性价比上做文章。就红酒来说,主要的成本如下,一是葡萄汁的成本(取决于当地的种植业水平和气候地理条件),二是酿制的工艺和时间(需要沉淀资金,有资金成本和土地、人工等)、三是包装成本,四是运输成本,最后是营销成本。同档次的中档酒,国产酒至少在运输、包装、营销成本上占优势。只不过消费者认知和市场重新形成清晰的格局需要较长的时间。粗略预估三家国产红酒的业绩,大致是能和行业同步或略胜之,增速在20%上下。王朝和长城更多要看机制的转变,张裕能获得行业平均增速,能否有加速则看起泡酒这一新品类的情况以及新建几大酒庄的发展了。起泡酒暂时不抱什么指望,因为冰酒做了这么些年,并没有惊喜的利润贡献;新建几大酒庄的发展值得期待,因为爱斐堡是个好的先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