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芒格的投资智慧(居然还有简体中文的版本,附后。)

(2011-03-09 15:03:02)
标签:

转载

分类: 芒格思想
幕後智囊巴菲特最佳拍檔 2008年9月5日

   

    於那些沒聽說過芒格的人來講,他的思想可能讓人覺得不是特別重要。但是對於他的追捧者而言,那不啻於耶穌的「登山寶訓」。芒格是巴菲特的內布拉斯加同鄉,但兩人性格迥異:芒格性格暴躁、喜歡獨處、悲觀厭世。但這並沒有阻礙他成為巴菲特40載的伙伴:主要的傳聲筒、合作戰略家、壞警察。在他們的合作過程中,巴菲特從一個成功但默默無聞的資金管理人成為世界首富,在全球享有無人可及的影響力。但是在巴菲特的一些崇拜者眼中,如果沒有芒格,巴菲特走不到今天。的確,我們很難知道巴菲特和芒格的影響力到底誰大誰小。被巴菲特和芒格收購的保險公司Geico的首席執行官盧‧辛普森(Lou Simpson)稱:「所有重大投資芒格都參與其中。」「奧馬哈先知」巴菲特本人也對芒格幫助巴郡42年來取得21%的年均回報率(兩倍於標普)頗有讚譽。巴菲特對SmartMoney說:「他是我的榜樣。」

    在茉莉和紫籐飄香的季節,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校園裏,寬敞的禮堂裏座無虛席、翹首以待。來這裏的大部分都是知名資金經理人,他們從世界各地趕來,只為一睹查利‧芒格(Charlie Munger)的風采。他可是比巴郡拆股都要難見的,這次他著名的合伙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沒有前來。

銀行家賣超級複雜垃圾

  今年84歲芒格一目失明,顫顫巍巍地走上講台。一位享有聲望的物理學教授等著對他進行採訪,但是一旦這位乾瘦、戴著高度眼鏡的客人開始大罵一些焦點人物,那位教授幾乎插不上話了。芒格的談話主題是信貸危機。他譏諷那些銀行家,說他們賣給投資者的都是「一些超級複雜的垃圾」。一位會計學教授也放下學者的高傲架子和學術修養,他說:「認為我們需要金融衍生品的看法簡直就是胡說八道。」然而儘管這裏面充滿了愚蠢和詭計,芒格仍認為投資世界是一個憑常識就可勝出的地方——原因就是「它並不太尋常」。

  同巴菲特的高調不同,芒格一直安居幕後。但是他仍然有一批人數更少但更為狂熱的追隨者,試圖從他的智慧裏獲取靈感。市值650億美元的Davis Funds的基金經理克里斯‧戴維斯(Chris Davis)說:「有一些人會希望獲取終身受用的知識,他是一個榜樣。」一位著名對?基金經理表示:「再過10年,芒格將會發現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他還認為,如果給巴菲特和芒格的追隨者分別進行智力測試,芒格的崇拜者可能要比巴菲特的「高不少分」。

  巴菲特和芒格1959年在一個宴會上相識,當時巴菲特管理一家小型對?基金,而芒格是洛杉磯一名律師。兩人可謂一拍即合,直到今天巴菲特還對芒格當時徹底轉型做投資讚不絕口。受求學時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學教授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影響,巴菲特一直在尋找以便宜價格買進合理企業的機會,而此時芒格的理念是以合理價格買進高質企業。芒格的早期影響可以從巴郡對可口可樂、吉列和美國咄ǖ葍炐闫髽I的投資看出來。

  他們兩人共同決策的最重要交易之一是1965年的第一筆買賣:藍籌印花(Blue Chip Stamps)。藍籌印花將印花出售給零售商,顧客收集這些印花然後換取烤麵包機之類的物品。但是隨著消費者不斷將錢存進藍籌印花,公司的錢卻浪費地放在銀行裏賺取利息——直到巴菲特和芒格將其收購。他們開始用「餘錢」收購See's Candies、Buffalo News和Wesco Financial等公司的控股股權。然後,這些公司產生的現金又給了巴菲特足夠的資本去收購更大的公司——正是這樣的策略幫助巴郡獲得驚人的回報,同時成為年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的超級企業。

  從個性來講,這一對搭檔顯然符合「異性相吸」的古話。巴菲特喜歡開玩笑地用雞捨和後宮之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而芒格動輒引證西塞羅和亞里士多德。大家都爭著跟巴菲特共進晚餐,但芒格卻有著相反的效應:他的朋友彼得‧考夫曼(Peter Kaufman)說:「我們的妻子都不願挨著他坐。」考夫曼解釋道,芒格可能會開始大談螢火蟲之類的事情。他說:「查利更願意表達,而不是接受。」

分散投資「大錯特錯」

  芒格否認自己是巴菲特的幕後智囊這樣的說法,只是承認「我並非毫無效用」。如果芒格的悲觀看法正確的話,他的效用可能更重要一點。芒格說:「儘管市場下跌了,但所有投資品平均來講仍大幅高估,」獲得高回報的可能性頂多是「一般」。在低迷市場(或者任何市場)中,芒格所開出的成功秘方同尋常智慧大相逕庭:大口吃進少數可能勝出的公司。芒格今年曾對巴郡投資者表示:「人們都說投資的全部秘密在於分散投資,」這樣的看法「大錯特錯」。當然,如何從茫茫大海中選出這些贏家,這時就需要巴菲特或芒格的智慧了。芒格認為這光靠常識可不行,還需要多方面對自己進行全面的教育。

芒格說,他和巴菲特與其他投資者不同,他們盡量不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這就是一場災難。」

查利‧芒格之「道」

  動盪的市場、低迷的經濟,在陪伴巴菲特43年的歷史裏,查利‧芒格全部經歷過。下面五條智慧也許對今日市場下的投資者有益。

跟中間人說再見

  也許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券商和共同基金重新審視。芒格說,整個資金管理業業績平平、手續費又高,並未給客戶提供增值。「他們就像賭桌上收錢的人,從整個系統中拿走利潤。」

選擇常識、放棄數學

  再一次打擊專業人士?芒格認為熱衷於統計分析就像「無聊的沙裏篩金」,反而遮蔽了雙眼去發現有潛力的公司。「這些人喜歡計算,但是路過大金石卻渾然不知。」相反,他和巴菲特「只是做一些顯而易見的決定……我們從不跨越7呎的籬笆」。

像本‧富蘭克林一樣思考

  芒格相信人應該自我教育,愈深愈好,愈博愈好,這便是「侵入他人的領地」建立一個「理論的智力方格」,並據此作出投資決策。他推崇本‧富蘭克林。芒格說:「他是一個自我教育者,博採眾長、無所不包。他感到自己需要提高數學,於是開始學代數……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我就是這麼做的。」

盡量長期持有資產

  大部分投資者都認為巴菲特和芒格善於找到價格便宜的好股票,芒格指出,品質可以戰勝價格。他說:「如果你買進被低估的股票,那麼當它接近你計算出的內在價值的時候,你就必須考慮賣掉它。這是很難的。但是如果你買進一些好公司,你就可以一直持有它們。這是好事情。」

為中國讓路

  芒格說,中國相對美國的競爭優勢愈來愈大,但是他對此滿懷希望。他說:「如果哪一天中國人取代了芒格們,我的態度就是『再見』。」關於美國,他補充道:「我們在經濟上的地位曾經高得離譜。現在只是稍微高一截。」

幕後智囊巴菲特最佳拍檔 2008年9月5日

   

    於那些沒聽說過芒格的人來講,他的思想可能讓人覺得不是特別重要。但是對於他的追捧者而言,那不啻於耶穌的「登山寶訓」。芒格是巴菲特的內布拉斯加同鄉,但兩人性格迥異:芒格性格暴躁、喜歡獨處、悲觀厭世。但這並沒有阻礙他成為巴菲特40載的伙伴:主要的傳聲筒、合作戰略家、壞警察。在他們的合作過程中,巴菲特從一個成功但默默無聞的資金管理人成為世界首富,在全球享有無人可及的影響力。但是在巴菲特的一些崇拜者眼中,如果沒有芒格,巴菲特走不到今天。的確,我們很難知道巴菲特和芒格的影響力到底誰大誰小。被巴菲特和芒格收購的保險公司Geico的首席執行官盧‧辛普森(Lou Simpson)稱:「所有重大投資芒格都參與其中。」「奧馬哈先知」巴菲特本人也對芒格幫助巴郡42年來取得21%的年均回報率(兩倍於標普)頗有讚譽。巴菲特對SmartMoney說:「他是我的榜樣。」

    在茉莉和紫籐飄香的季節,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校園裏,寬敞的禮堂裏座無虛席、翹首以待。來這裏的大部分都是知名資金經理人,他們從世界各地趕來,只為一睹查利‧芒格(Charlie Munger)的風采。他可是比巴郡拆股都要難見的,這次他著名的合伙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沒有前來。

銀行家賣超級複雜垃圾

  今年84歲芒格一目失明,顫顫巍巍地走上講台。一位享有聲望的物理學教授等著對他進行採訪,但是一旦這位乾瘦、戴著高度眼鏡的客人開始大罵一些焦點人物,那位教授幾乎插不上話了。芒格的談話主題是信貸危機。他譏諷那些銀行家,說他們賣給投資者的都是「一些超級複雜的垃圾」。一位會計學教授也放下學者的高傲架子和學術修養,他說:「認為我們需要金融衍生品的看法簡直就是胡說八道。」然而儘管這裏面充滿了愚蠢和詭計,芒格仍認為投資世界是一個憑常識就可勝出的地方——原因就是「它並不太尋常」。

  同巴菲特的高調不同,芒格一直安居幕後。但是他仍然有一批人數更少但更為狂熱的追隨者,試圖從他的智慧裏獲取靈感。市值650億美元的Davis Funds的基金經理克里斯‧戴維斯(Chris Davis)說:「有一些人會希望獲取終身受用的知識,他是一個榜樣。」一位著名對?基金經理表示:「再過10年,芒格將會發現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他還認為,如果給巴菲特和芒格的追隨者分別進行智力測試,芒格的崇拜者可能要比巴菲特的「高不少分」。

  巴菲特和芒格1959年在一個宴會上相識,當時巴菲特管理一家小型對?基金,而芒格是洛杉磯一名律師。兩人可謂一拍即合,直到今天巴菲特還對芒格當時徹底轉型做投資讚不絕口。受求學時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學教授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影響,巴菲特一直在尋找以便宜價格買進合理企業的機會,而此時芒格的理念是以合理價格買進高質企業。芒格的早期影響可以從巴郡對可口可樂、吉列和美國咄ǖ葍炐闫髽I的投資看出來。

  他們兩人共同決策的最重要交易之一是1965年的第一筆買賣:藍籌印花(Blue Chip Stamps)。藍籌印花將印花出售給零售商,顧客收集這些印花然後換取烤麵包機之類的物品。但是隨著消費者不斷將錢存進藍籌印花,公司的錢卻浪費地放在銀行裏賺取利息——直到巴菲特和芒格將其收購。他們開始用「餘錢」收購See's Candies、Buffalo News和Wesco Financial等公司的控股股權。然後,這些公司產生的現金又給了巴菲特足夠的資本去收購更大的公司——正是這樣的策略幫助巴郡獲得驚人的回報,同時成為年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的超級企業。

  從個性來講,這一對搭檔顯然符合「異性相吸」的古話。巴菲特喜歡開玩笑地用雞捨和後宮之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而芒格動輒引證西塞羅和亞里士多德。大家都爭著跟巴菲特共進晚餐,但芒格卻有著相反的效應:他的朋友彼得‧考夫曼(Peter Kaufman)說:「我們的妻子都不願挨著他坐。」考夫曼解釋道,芒格可能會開始大談螢火蟲之類的事情。他說:「查利更願意表達,而不是接受。」

分散投資「大錯特錯」

  芒格否認自己是巴菲特的幕後智囊這樣的說法,只是承認「我並非毫無效用」。如果芒格的悲觀看法正確的話,他的效用可能更重要一點。芒格說:「儘管市場下跌了,但所有投資品平均來講仍大幅高估,」獲得高回報的可能性頂多是「一般」。在低迷市場(或者任何市場)中,芒格所開出的成功秘方同尋常智慧大相逕庭:大口吃進少數可能勝出的公司。芒格今年曾對巴郡投資者表示:「人們都說投資的全部秘密在於分散投資,」這樣的看法「大錯特錯」。當然,如何從茫茫大海中選出這些贏家,這時就需要巴菲特或芒格的智慧了。芒格認為這光靠常識可不行,還需要多方面對自己進行全面的教育。

芒格說,他和巴菲特與其他投資者不同,他們盡量不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這就是一場災難。」

查利‧芒格之「道」

  動盪的市場、低迷的經濟,在陪伴巴菲特43年的歷史裏,查利‧芒格全部經歷過。下面五條智慧也許對今日市場下的投資者有益。

跟中間人說再見

  也許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券商和共同基金重新審視。芒格說,整個資金管理業業績平平、手續費又高,並未給客戶提供增值。「他們就像賭桌上收錢的人,從整個系統中拿走利潤。」

選擇常識、放棄數學

  再一次打擊專業人士?芒格認為熱衷於統計分析就像「無聊的沙裏篩金」,反而遮蔽了雙眼去發現有潛力的公司。「這些人喜歡計算,但是路過大金石卻渾然不知。」相反,他和巴菲特「只是做一些顯而易見的決定……我們從不跨越7呎的籬笆」。

像本‧富蘭克林一樣思考

  芒格相信人應該自我教育,愈深愈好,愈博愈好,這便是「侵入他人的領地」建立一個「理論的智力方格」,並據此作出投資決策。他推崇本‧富蘭克林。芒格說:「他是一個自我教育者,博採眾長、無所不包。他感到自己需要提高數學,於是開始學代數……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我就是這麼做的。」

盡量長期持有資產

  大部分投資者都認為巴菲特和芒格善於找到價格便宜的好股票,芒格指出,品質可以戰勝價格。他說:「如果你買進被低估的股票,那麼當它接近你計算出的內在價值的時候,你就必須考慮賣掉它。這是很難的。但是如果你買進一些好公司,你就可以一直持有它們。這是好事情。」

為中國讓路

  芒格說,中國相對美國的競爭優勢愈來愈大,但是他對此滿懷希望。他說:「如果哪一天中國人取代了芒格們,我的態度就是『再見』。」關於美國,他補充道:「我們在經濟上的地位曾經高得離譜。現在只是稍微高一截。」

(摘自《財智周刊》,作者:Dyan Machan)

 

简体中文版:

 

 

【SmartMoney纽约9月4日讯】在茉莉和紫藤飘香的季节,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校园里,宽敞的礼堂里座无虚席、翘首以待。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知名资金经理人,他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只为一睹查利-芒格(Charlie Munger)的风采。他可是比伯克希尔哈萨韦拆股都要难见的,这次他著名的合伙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没有前来。

  今年84岁芒格一目失明,颤颤巍巍地走上讲台。一位享有声望的物理学教授等着对他进行采访,但是一旦这位干瘦、戴着高度眼镜的客人开始大骂一些焦点人物,那位教授几乎插不上话了。芒格的谈话主题是信贷危机。他讥讽那些银行家,说他们卖给投资者的都是“一些超级复杂的垃圾”。一位会计学教授也放下学者的高傲架子和学术修养,他说:“认为我们需要金融衍生品的看法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然而尽管这里面充满了愚蠢和诡计,芒格仍认为投资世界是一个凭常识就可胜出的地方——原因就是“它并不太寻常”。

    对于那些没听说过芒格的人来讲,他的思想可能让人觉得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对于他的追捧者而言,那不啻于耶稣的“登山宝训”。芒格是巴菲特的内布拉斯加同乡,但两人性格迥异:芒格性格暴躁、喜欢独处、悲观厌世。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成为巴菲特40载的伙伴:主要的传声筒、合作战略家、坏警察和缪斯。在他们的合作过程中,巴菲特从一个成功但默默无闻的资金管理人成为世界首富,在全球享有无人可及的影响力。但是在巴菲特的一些崇拜者眼中,如果没有芒格,巴菲特走不到今天。的确,我们很难知道巴菲特和芒格的影响力到底谁大谁小。被巴菲特和芒格收购的保险公司Geico的首席执行官卢-辛普森(Lou Simpson)称:“所有重大投资芒格都参与其中。”“奥马哈先知”巴菲特本人也对芒格帮助伯克希尔哈萨韦42年来取得21%的年均回报率(两倍于标普)颇有赞誉。巴菲特对SmartMoney说:“他是我的榜样。”

  同巴菲特的高调不同,芒格一直安居幕后。但是他仍然有一批人数更少但更为狂热的追随者,试图从他的智慧里获取灵感。市值650亿美元的Davis Funds的基金经理克里斯-戴维斯(Chris Davis)说:“有一些人会希望获取终身受用的知识,他是一个榜样。”一位著名对冲基金经理表示:“再过10年,芒格将会发现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他还认为,如果给巴菲特和芒格的追随者分别进行智力测试,芒格的崇拜者可能要比巴菲特的“高不少分”。

  巴菲特和芒格1959年在一个宴会上相识,当时巴菲特管理一家小型对冲基金,而芒格是洛杉矶一名律师。两人可谓一拍即合,直到今天巴菲特还对芒格当时彻底转型做投资赞不绝口。受求学时哥伦比亚大学商业学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影响,巴菲特一直在寻找以便宜价格买进合理企业的机会,而此时芒格的理念是以合理价格买进高质企业。芒格的早期影响可以从伯克希尔哈萨韦对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等优秀企业的投资看出来。

  他们两人共同决策的最重要交易之一是1965年的第一笔买卖:蓝筹印花(Blue Chip Stamps)。蓝筹印花将印花出售给零售商,顾客收集这些印花然后换取烤面包机之类的物品。但是随着消费者不断将钱存进蓝筹印花,公司的钱却浪费地放在银行里赚取利息——直到巴菲特和芒格将其收购。他们开始用"余钱"收购See's Candies、Buffalo News和Wesco Financial等公司的控股股权。然后,这些公司产生的现金又给了巴菲特足够的资本去收购更大的公司——正是这样的策略帮助伯克希尔哈萨韦获得惊人的回报,同时成为年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

    从个性来讲,这一对搭档显然符合“异性相吸”的古话。巴菲特喜欢开玩笑地用鸡舍和后宫之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芒格动辄引证西塞罗和亚里士多德。大家都争着跟巴菲特共进晚餐,但芒格却有着相反的效应:他的朋友彼得-考夫曼(Peter Kaufman)说:“我们的妻子都不愿挨着他坐。”考夫曼解释道,芒格可能会开始大谈萤火虫之类的事情。他说:“查利更愿意表达,而不是接受。”

  接受SmartMoney采访的时候,芒格表现得相对谦卑,他否认自己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这样的说法,只是承认“我并非毫无效用”。如果芒格的悲观看法正确的话,他的效用可能更重要一点。芒格说:“尽管市场下跌了,但所有投资品平均来讲仍大幅高估,”获得高回报的可能性顶多是“一般”。在低迷市场(或者任何市场)中,芒格所开出的成功秘方同寻常智慧大相迳庭:大口吃进少数可能胜出的公司。芒格今年曾对伯克希尔投资者表示:“人们都说投资的全部秘密在于分散投资,”这样的看法“大错特错”。

  当然,如何从茫茫大海中选出这些赢家,这时就需要巴菲特或芒格的智慧了。芒格认为这光靠常识可不行,还需要多方面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教育。芒格说,他和巴菲特与其他投资者不同,他们尽量不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就是一场灾难。”他们努力避免“愚蠢”的投资,当自己的猜想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要有放弃原有知识的魄力。”而且他们手中时刻留存足够现金以便快速行动,因为好的投资机会不会经常游过你身旁,“你必须拿着长矛在江边等着,”芒格如是说。如何识别这些机遇呢?这时候就需要你足够广博。他说:“知道自己的短处,然后弥补它。如果你手上有关于一个课题的三本教材然后全部浏览一遍,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就是这么做的。”

  遗憾的是,大部分投资者都不这么做,因此芒格在陪伴巴菲特的第5个十年里变得有些厌世也就不足为怪了。芒格叹道:“如果亚里士多德在世,他一定是一个脾气暴躁的老头。”他说,因为这位希腊哲学巨匠将看到人们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样的错误。

  查利之“道”

  动荡的市场、低迷的经济,在陪伴巴菲特43年的历史里,查利-芒格全部经历过。下面五条智慧也许对今日市场下的投资者有益。

    跟中间人说再见

  也许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券商和共同基金重新审视。芒格说,整个资金管理业业绩平平、手续费又高,并未给客户提供增值。"他们就像赌桌上收钱的人,从整个系统中拿走利润。"

  选择常识、放弃数学

    再一次打击专业人士?芒格认为热衷于统计分析就像“无聊的沙里筛金”,反而遮蔽了双眼去发现有潜力的公司。“这些人喜欢计算,但是路过大金石却浑然不知。”相反,他和巴菲特“只是做一些显而易见的决定……我们从不跨越7英尺的篱笆”

  像本-富兰克林一样思考

    芒格相信人应该自我教育,越深越好,越博越好,这便是“侵入他人的领地”建立一个“理论的智力方格”,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他推崇本-富兰克林。芒格说:“他是一个自我教育者,博采众长、无所不包。他感到自己需要提高数学,于是开始学代数……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我就是这么做的。”

  尽量长期持有资产

  大部分投资者都认为巴菲特和芒格善于找到价格便宜的好股票,芒格指出,品质可以战胜价格他说:“如果你买进被低估的股票,那么当它接近你计算出的内在价值的时候,你就必须考虑卖掉它。这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买进一些好公司,你就可以一直持有它们。这是好事情。”

  为中国让路

  芒格说,中国相对美国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大,但是他对此满怀希望。他说:"如果哪一天中国人取代了芒格们,我的态度就是'再见'。"关于美国,他补充道:"我们在经济上的地位曾经高得离谱。现在只是稍微高一截。"

  (本文作者:Dyan Machan)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