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栅格的力量-内稳态

(2010-12-10 15:57: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栅格理论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法国的的生理学家贝纳德发现,一切生命组织都有一个奇妙的共性。他认为,这就是其“内环境”如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体液系统等等在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够保持不变。内环境的稳定乃是自由与独立生命的条件,生命具有奇妙的整体性。一切生命体无论如何变化,只有一个目的,即保持内环境中各类子系统的运行的稳定。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生理学家坎农再次研究后,发现任何有机体这一复杂系统都似乎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正负相关的环境中,一方面机体组织要求苛刻的内部环境与子系统的协调条件,另一方面外部的环境则时刻在改变,机体组织就是通过不断的内部裂变、修复与重建机制,时时纠正偏离,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并把这一发现叫做"内稳态"。
  坎农还仔细地观察到,内稳态不但是生命组织的共性而且是一切社会组织系统的共性,认为社会组织如经济组织中的物价、失业率一直到企业组织的管理等等都具有内稳态的特性。

  组织机构的内稳态,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有能力维系内稳态。组织机构的各级子系统,必须通过行为耦合,形成内稳态。组织的维生机制,就是维系内稳态的关键。如果,丧失内稳态,将造成突变,形成组织崩溃。
  社会、企业、个人,都有各自的内稳态。
  36-37度,是人体生理温度的内稳态;巴莱多定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稳态。
  内稳态,是栅格理论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开发一个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所有的对象关系都建立完成以后,系统必须进行必要的初始化,配置文件中会写入一系列系统初始化参数,而这些参数是控制系统运行的必须数据。这就相当于软件系统的内稳态。所有的逻辑会根据内稳态进行调整、转换。
  社会系统、企业组织的内稳态,是如何界定的呢?这就要看组织机构的特点。  
  封建社会,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土地集中化程度,是决定社会稳定的很重要因素。假如,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中,这是社会能够承受的极限。一旦,突破这一极限,90%的土地集中在10%的人手中,就很可能造成农民起义。
  现代社会,就业率、CPI、货币投放,这些基础的宏观经济数据,都是社会维持稳定的内稳态。
  有了内稳态的概念,我们就会把组织机构理解成为有机体,会以更全面的角度审视投资。

  亚马逊,是典型的B2C企业,其战略重点集中于巴莱多定律中80%的长尾部分。
  长尾理论,最大的威力集中于大量在传统营销中冷僻的商品。在互联网营销中,单位营销、物流、存储成本不会因为冷僻而和热销产品有差别。例如:音乐、图书、彩铃、电子书,这类商品中,很多并不被人广泛关注的个体,会在B2C营销模式中扩大销售量,形成更高的利基和利润总量。
  如果,没有互联网时代,传统营销网点,是很难拓宽冷僻商品的销售额的,因为,成本过高。互联网时代改变了这类商品的命运,但并不等于会改变一切。假如,B2C完全占据营销渠道,彻底淘汰实体营销渠道。商业社会组织机构将面对非常严重的内稳态波动。人们,不再到户外购物;人们,更加缺少交流。极端状态下,会造成商业结构的整体钝化,形成瓦解。这种情况会发生么?答案是根本不可能。因为,社会组织自身的维生机制会自动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实体购物与网络购物,必定存在一种内稳态。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猜是维持在,实体:网络=4:1。)栅格的力量-内稳态
  电视诞生的时候,就曾狂言,电影的时代彻底结束。家庭影院诞生的时候,就曾狂言,电影院彻底结束历史使命。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影、电影院却是越来越火。电影、电视、手机电视、影视剧院,组成的影视文化传播系统中,存在必然的内稳态以适应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彻底消亡某一文化现象,都是很困难的。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栅格的力量-内稳态
  商业文明,催生社会系统不断成长。社会组织的复杂度,注定是不断增加的。社会生产效率,注定是不断提高的。人类的消费心理与消费情感因素,是永远不会收敛于显示屏的。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注定越走越远。

  内稳态,是系统的密码,更多时候,是一种统计结果。
  无论,是伯克希尔投资换手率,还是,达芬奇黄金分割。这些,隐含在各种系统背后的密码,是窥视系统奥秘的重点,一定不要忽视其客观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