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不是唯一的理由
(2010-11-11 08:13: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札记 |
低估,是很多价值投资者买入的理由。
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价值投资者的买入标的五花八门。A、B、H股,可供选择的上市公司有几千,理论上讲,都有低估可能,投资者到底该买谁?
格林厄姆、约翰涅夫,代表了两种思路。前者,恨不得买入的都是清算价格以下;后者,恨不得买入的市盈率都是历史最低点再腰斩。PB、PE低估值,确实可以创造高安全边际,形成客观上的估值回归收益。可是,低估不应该成为买入的唯一理由。
有人说,所有的买入都是为了卖出。说这句话,最有分量的人是约翰涅夫。温莎基金,所有的买入策略都是为卖出准备。作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投资大师,涅夫的低市盈率投资法,确实代表了一种策略方式。如果,不加限定条件,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应该说,在这个市场上99%的个股,买入都应该为卖出准备。逆向思维一下,也可以说,这个市场上,99%的个股,根本不值得买入。
低估买入、获利抛出,这种思维模式,不是唯一有效的策略方式。如果,这是唯一的真理,那么,对立统一原理就不复存在了。换个角度想一下,可不可以,低估、合理买入,超长期持有,甚至根本不考虑抛出?可不可以客观上存在,买入策略从长期看,就根本没准备卖出策略?
我来定义一下持有周期,中期持有的标准,不低于5年。买入策略,制定的持有目标周期,应该锁定确定性10年以上。如果,5年之内,投资企业有可能发生重大突变,则应该尽可能避免买入。
如果,以10年为持有目标周期,则金融股,都有问题。因为,经济周期性会使金融类企业在宏观经济周期中表现不稳定。金融类企业,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适合5-10年大经济周期波段持有,只能算是中期持有策略。
很少的个股,例如:茅台、苏宁,相对来说,买入时,基本上可以忽略卖出策略。正如,巴菲特现在还在买入沃尔玛。如果,苏宁能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迅速成长,20年后,依然还会有投资者买入苏宁。这里面的关键是:如果,是否成立?伯克希尔,投资柏林顿,投资的是未来100年美国经济;伯克希尔,投资比亚迪,投资的是未来的新能源时代。这两笔投资的周期,是几十年,甚至永远!
投资者的思维里,一旦植入了,“买入有可能根本就不用卖出;低估,不是唯一的理由”时,你就会发现,你最该学习的是,“如何说,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原生力量,逐渐的扩张、蔓延,形成整个体系。投资者,要学会,寻找能量的源头,死死抱住,让细枝末节随风而去。让永恒,停留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