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格的力量-市场先生
(2010-10-28 15:50: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栅格理论 |
下面这段,是巴菲特眼中的“市场先生”。
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师格雷厄姆先生曾论述过市场的波动心态,我觉得对投资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你必须想象市场的报价来自一个特别乐于助人的叫作“市场先生”的朋友,他是你私人公司的合伙人。“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既可以买入你的股份又可以卖出他的股份的价格,从未失灵。
即使你们拥有的公司具有很稳定的经济特性,“市场先生”的报价也会有各种可能。因为不幸的是,这个可怜的家伙有心理脆弱的毛病。有时候,他的心情会非常乐观,只看得见合伙公司有利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盯上他的股份,抢走他即将获得的利润。而在另外一些时候,他会变得很沮丧,只看得见合伙公司不利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报出一个非常低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将自己的股份脱手给他。
“市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非常讨人喜爱的性格:他从不介意别人对他的冷漠。如果他今天的报价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明天他又会重新报出一个价格。交易完全按照你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他越是急躁不安,你越是有利。
但是就像舞会上的灰姑娘,你必须留意一则警告,否则一切又会变回南瓜和老鼠:“市场先生”会服务你,但不会指导你。对我们有意义的,是他的钱包,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有一天他表现的很愚蠢,你完全可以忽略甚至利用他;如果你受到他的影响,你会很惨。如果你不能确定你比“市场先生”更了解你们合伙公司的运作情况,那么你最好不要参加这场游戏。就像他们在纸牌里说的那样,“如果你不能玩上30分钟,而且不知道谁将会是替死鬼,那么你便将是替死鬼。”
投资者和市场先生之间的博弈,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完成的。投资者的意识受市场先生的影响,形成决策,做出行为。行为,又反过来影响了市场先生,市场先生产生新的报价。市场先生,是有心理疾病的,他时而是个抑郁狂,时而是个狂躁症,变幻莫测。
投资者和市场先生的自反馈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有两种常态。
第一、投资者跟着市场先生的心理疾病,形成自身的心理疾病。市场先生抑郁狂,投资者抑郁狂;市场先生狂躁症,投资者狂躁症,这种类型的投资者是绝大多数。
第二、投资者跟着市场先生的心理疾病,形成相反的心理反应。市场先生抑郁狂,投资者狂躁症;市场先生狂躁症,投资者抑郁狂,这种类型的投资者是极少数。但本质上,这类投资者,也属于心理疾病。跟着市场先生的心理波动做对冲的心理波动,毕竟还是活在市场先生的魔爪下。
研究市场,其实就是研究投资者自身。因为,只要自反馈存在,则正反皆可映射出市场的状况。
如果,不再研究市场,就不必研究投资者自身了,但绝大多数获利者,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逐渐意识到,其实,“价值投资”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别拿板砖砸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市场先生是不是神经病,本质上是与我们无关的。他彪他的、我玩我的,各行其道、各安天命。因此,心理正常的投资者,就会忽视市场,完全审视投资的本质。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亏和赚、喜和悲,都是错的,因为下次就可能乾坤倒转。什么时候没感觉了,就算是痊愈了,也算是真正开始投资了。
市场先生模型,适用于任何存在自反馈关系的市场交易中,内涵深刻,悟者自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