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格的力量-自反馈
(2010-10-25 08:24: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栅格理论 |
反馈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前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后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使系统振荡,可以放大控制作用。
系统的自反馈现象在自然界极为普遍。在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人脑通过神经系统控制感官系统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发生感知。在人与客观事物形成的闭合系统中,不断进行着自反馈过程,逐渐形成对事物的主观认识。我们从对拨浪鼓一无所知到最后学会摇动拨浪鼓的过程,与我们感知证券市场,逐渐形成认识的过程没有任何区别,所不同的仅仅是拨浪鼓与证券市场的复杂度不同。
对自反馈关系在证券市场应用阐释最彻底的就是索罗斯。索罗斯理论的核心就是反身性理论。而反身性理论本质上,就是描述投资者与证券市场的自反馈关系。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y=f(x)。
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
x=F(y)
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认识。
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索罗斯将该函数模式称作“反射性”。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反馈系统”。
索罗斯同时认为,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
将这一理论运用在资本市场可以产生惊人的效果。
信贷与抵押组成的系统,本身遵循着自反馈关系。当信贷扩张,经济发展,通胀预期提升,资产升值。资产升值,会提高抵押物的估值,造成抵押贷款会获得更多,刺激经济扩张与发展。当信贷-抵押之间的自反馈关系不断强化,会逐渐造成整个系统日趋不稳定。直到沙堆崩溃现象发生,抵押品不断减值,信贷萎缩,经济扩张速度放缓甚至萎缩,造成反向强化趋势不断增强,最终趋于新的平衡。
中国证券界知名投资人,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的李驰,最擅长投资金融股,并对索罗斯极为推崇。其实,李驰的投资方式并不复杂。他总是在利率历史低点进入市场,买入金融类股票。随着经济状况日趋好转,GDP增速加快,央行进入加息周期,始终坚持长期持有。
加息,会促使银行、保险公司获得更好的利差,强化利润增长。GDP增长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本质上都汇聚于金融系统,造成全行业的资本扩张增速。当经济发展日趋向好,信贷、抵押自反馈强化不断提升,造成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强化,央行会持续不断加息,逼近利率调控历史高点,直到整个金融市场处于沙堆崩溃临界点。在临界点到来之前,李驰这类熟知金融股特点的投资者,会抛售股票,从中获利。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利率与宏观经济走向。
在季报不断飘红,业绩提升的催生下,银行、保险公司的估值会从PB估值,变成PE估值,最后变成市梦率估值。戴维斯双击效应驱动下,投资者会持续不断涌入金融股,直到沙堆崩溃。在未来几年,这种自反馈过程,必定会上演。当前买入金融股,抱着睡大觉,直到洗完泡泡浴,兑现走人,是很简单的倍增获利方式。历史,总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投资这件事,其实真的是,大道至简。只是,人们很少知道、相信、坚持,罢了。
自反馈,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力量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