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念不如相见》之李承鹏老师

(2006-03-24 23:07:45)

 

这是迄今为止和我关系最近的一个体育记者,对于一个足球迷来说,对于一个学习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一个崇拜他,并力图也向足球记者界努力的青年人来说,认识他,这是何等的荣幸!!!

对于足球的喜爱真的可以追溯到我很小的时候。那个时候不懂得欣赏,不懂得战术,只懂得娱乐。记得那时候家里的电视机很小,但是小小的窗口,却展现了一个大大的足球世界,并且吸引住了不大不小的我。后来,应当说是到了98年的世界杯,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足球,尽管那已经是我第三次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世界杯了。

如果说9495年让中国人认识到什么是中国职业化联赛的话。那么从98年以后,我才真正知道了,足球其实是一门艺术,而写足球的人开创了一项新的职业,叫做足球评论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正是98年以后的那一年,李承鹏进入了《足球》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足球评论生涯。

说起知道李承鹏这个名字,真的是先看其字,后见其人。这样的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有很多人这么评价过他的文章:细腻,华丽,风格像鲁迅等等一些美好的词汇。而在我的印象中他的风格可能始终在变,但是本质没有任何改变,那就是每篇文章中都透露着一股真实之感。也许,“真实”这个词汇比起其它那些对承鹏老师赞扬的词汇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单词了。但是“真实”在我心目中确实对足球评论家最高的赞扬。尤其是对于中国足球的评论家们来说,“真实”二字,的确是弥足珍贵的,有如撒哈拉中心的泉眼,外太空内的空气,珍贵到无法用金钱,或是其他一般等价物来衡量。真实的语言,有些华丽并直击痛处,有些细腻但又不缺少大器,风格像鲁迅?我看确实可以说是形神兼备。当今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大的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可以一边说着真话,一边还屹立不倒的人真的不是太多了,但是李承鹏算是一个。我对中国的足球评论家有着一个很另类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衡量尺度,那就是去看他的“被封杀”次数。你可以去百度,或是 google输入“李承鹏,封杀。”的字样去搜索一下,我相信事实会告诉你真相。如果你不相信网络上的东西,那么还有一个办法,现在改行去做狗仔队,你肯定还会有网络上没有的“意外收获”。

其实要真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品评承鹏老师的文章,我真是暂时还没有词语来形容,不是我的文学水平匮乏,而是我认为关于足球,懂得它的人是要用心去交流的,文字只是传播内心深处所思的一种方式而已,不必过分去评价什么,况且我还真是没有这个资格。

写出如此文章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个什么性格。上天帮我安排了机会,帮我一一揭开谜底。

第一次见到承鹏老师,应当是电视台转录的一个新浪的采访专辑。当主持人说出:今天我们的嘉宾是李承鹏的时候。我真的有些意外。和大家意外的一样,是他那双大大的眼睛。他,而非,她。

以前的确听说过承鹏老师的昵称叫做“大眼”。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大眼的他,竟比大眼的她,眼睛还大!在随后的02年世界杯上,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大分(OITA)的足球场也被命名为大眼(BIG EYE)。从那时起,“大眼”这个词成为了我更加关注的词语,与此同时,“李承鹏”也被“大眼”所取代,成为我对承鹏老师的尊称了。

第一次的见面是激动的,是意外的,是惊喜的。我们当时离的不到五米,但是始终都不能见面,我向他挥手,他都不理我。不是他腕儿大,原因很简单,我们隔着一个电视机的显示屏。

当第一次被称为第一次的时候,就预示着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我也始终盼着这天,盼着这我们彼此之间没有那层隔阂,可以直面交流。也许是上天专门给我们安排好了一切,让一个网络媒介在05年底,06年初,迅速窜红。它的名字叫博客,没想到不是电话,不是短信,不是信件,而是这个新兴的通讯手段,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从开始的球迷身份,转化为后辈同行,再到博友,最后到了我称他为大哥。时间老人做了一件并不让人讨厌的事情。(以前它总是拨快时针,让人们很快衰老)或许可以这么说,用我的衰老时间换取与承鹏老师见面的机会,再我看来,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天赐良机,《左一刀 右一刀》的横空出世,将原本仅仅停留在博客上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而承鹏老师将北京作为签售的首站的决定更加拉近了我们见面的时间。经历过无数次的短信交流,电话联系。我们终于相见了。签售相当的成功,创下了无数的记录。和白云的签售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白云的书都用做糊墙了。承鹏老师的书都被当成秘籍了。

随后的庆功宴,可以说是我们第一次的零距离接触,我当时很有李响的感觉,当然更多的还是激动。激动胜过了一切。推杯换盏之间,也给了我更多了解承鹏老师的机会。他说了很多,我听了很多,而且都听进耳朵里,记在了心里。有些话真的不便多说,但是最大的感觉是人如其文,真实。

对于足球,他嬉笑怒骂,谈笑自如,可见那些文章的确是出于真心。对于朋友,他是品评得体,褒奖有加,可见他是一个真性情中人。对于我们,这些鹏迷。他是关照,关照,再关照。没有大腕的架子,没有名人的意识,大家“打作一片,乱作一团。”可见他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做人要做到真,其实不难,但是要做到如此真,你可以去尝试一下。相当难。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戴着面具的人很多,他们千里走单骑,独创社会。一早醒来就不知不觉地戴上了面具,有的人甚至到了晚上也不肯摘下来,将它带到梦里。而李承鹏却是个例外,他没有面具,他不喜欢“鬼节”。如果非要说他也有一个面具的话,那么脸谱上画的除了他自己,还是他自己。

至于在他离开北京的那一刻给我的感受,我在我的序中已经做了说明。废话就不说了。

每当这时候,如果在原来小崔的《实话实说》里,他会给我说一句话的机会,来总结这次的“发言”。我对承鹏老师的评价只有十个字“写字写真迹,做人做真我。”

另:对于承鹏老师的感受,这些文字只是沧海一粟。我会用更多的文字来诠释他,诠释我自己的感受。敬请期待。比如说反映那次的庆功会的文章,暂时命名为《圆桌会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