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八行情操作的两大思路

(2010-09-06 16:10:15)
标签:

股票

中报

中小盘

大奖

财经

分类: 启明看市博文

 二八行情操作的两大思路 



  行情继续强劲上攻,2700点明日即将拿下,我们前期反弹提到的四渡赤水成为现实,看空的同志们只能关注中小板涨幅大的调整了。客观看待市场不仅仅是k线的涨跌,还有背后的机构博弈。目前的市场我们认为走势是正常的,大盘的上涨更多是一种补涨,中小市值的下跌更多是涨多之后的调整。问题在于这一涨一跌当中您的策略和应对,是紧张还是害怕?应该是一种从容。下面两大思路供参考。 


  首先:指标股的起涨属于补涨性质。中国平安的强势上涨引发整体的板块启动。其实这点上周我们的博客就提到了,A股的平安和港股的平安价格的差距了。美国和香港的上涨自然封杀了A股指标股的下跌空间,所以今日涨的最好的是前期滞涨的这些带有H股的A股。目前国内投资者过分的恐慌情绪将会逐步的消退,前期很多人看空是认为美国会有二次的经济危机,但是这轮经济的问题最大的是日本和欧洲,并不是美国。所以我们很多人做的是羊群一般的分析,就是人家怎么说我们也跟着怎么说,到底美国经济什么情况估计很多人都说不清楚。那就简单了,看股价就是了,何必自己吓自己呢?从今日资金流向来看,资金是属于今日开始大幅流入的,持续的只有钢铁和铁路。这里我们需要提醒一点,他们是被动的上涨,因为他们的估值实在是低。他们的暴涨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流动性的泛滥才能导致他们大涨。所以这里的上涨我们认为更多是补涨,可以短线参与,中线的布局必须擦亮眼睛。


二八行情操作的两大思路


  其次:成长股的挑战是痛苦的,但是却是新一轮机会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前期做成长股的朋友们大盘不涨收益涨,今日大部分都跌了。这个很正常,因为大部分这样的个股不是在2700点,他们已经早早涨到7200点了。对吧,突破2008年高点的个股相当多。那么目前他们的调整是一种分化。有些是真的值不了那么多,这样基金卖出一部分选择周期股就很正常。但是一部分真正有价值的,随着指标股的上涨就不贵了,新的机会就又来了。这就是股市总是在周期的循环。今日看到的医药制造,电气设备等涨幅大的有流出的迹象,这个更多是板块内部的分化。所以面对有些个股的调整我们也要从容应对。生命线是很重要的支撑。是中线个股持续上涨的一个标准。在它上面的不用很害怕,如同中国太保和招商银行一样到达生命线不是风险,是机会。


二八行情操作的两大思路


  大盘VS个股。是大盘影响个股还是个股组成大盘。在结构性的2010我们认为从板块上更好的分析会强于单纯分析大盘指数的涨跌。所以本博下面的操盘手册更加贴近市场,从板块到个股来分析大盘。从下而上精选个股也是我们乐投私募目前的策略。分析供笔者记录投资的点滴,不构成直接的操作建议。


消费类是否会再次暴涨

点击进入乐投家园

 

 

http://www.readerstimes.com/bbs/attachments/forumid_56/20080223_9d00855bea48abd988656fTcQIdc7yYX.gif股市点评

启明看市场【每日更新中】  消费类是否会再次暴涨                          医药板块中报分析           

大幅震荡之后的机会在哪里                   疯狂震荡背后主力的意图

 

http://www.readerstimes.com/bbs/attachments/forumid_56/20080223_9d00855bea48abd988656fTcQIdc7yYX.gif热点解读

2个月20%的优秀者 消费类是否会再次暴涨                               潜伏有强大护城河的公司

哪三大因素主导未来走势                             善于分辨牛熊 决断大市

             

http://www.readerstimes.com/bbs/attachments/forumid_56/20080223_9d00855bea48abd988656fTcQIdc7yYX.gif选股基地

跌市中要把握的10条准则                             牛散组团杀入次新股(名单)消费类是否会再次暴涨

31只概念股市盈率近180倍                            金秋“抢收”路线曝光(附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