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考试题引出的“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

标签:
教育群落演替顶极群落 |
分类: 试题研究和分析 |
试题研究:大家对2020年7月浙江选考试题中争论最多的应该是26题中的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如下所示),争论的焦点是按照试题的情境,答案是“未发生演替”,大多数老师的观点是发生了演替,还好试题还要分析原因,答案认为,“群落的类型没有改变”,按照这个原因分析,群落演替的标准是“群落类型有没有改变”。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呢?
一、从浙科版必修3教材寻找源头
首先,从浙科版必修3教材第95页上的表述来看,“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中间用的是顿号。顿号是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因此,从这样的表述来看,这两种情况都应该是演替(我在教学中一直是这样的理解的)。
其次,从教材97页顶极群落的表述来看,“演替是的一个漫长的过程。演替也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从这段文字来看,达到顶极群落时,保持原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
根据教材对顶极群落的表述来看,试题的情境已经是顶极群落(当然是人工建立起来的),演替就不再发生,那么,估计答案就是基于上述理由命题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理解第95页的表述,“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怎么理解“演替是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从大学教材《基础生态学》(牛翠娟等主编)寻找依据
1、演替的概念
群落的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注意:从表述来看,没有说群落类型改变。
从大学教材的的举例来看,这种演替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一定是“物种取代”。同样,浙科版教材中“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也应该是优势取代。
2、对群落演替的理解
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
(1)广义的理解
包括群落的一些变化,如群落的形成、季节性变化、年变化以及群落的演替等,这种理解称为动态。
(2)狭义的理解
指的是地点相同,时间不同,群落的出现与消失、最后形成顶极群落的过程。多数学者对演替的理解是狭义的。
难道命题者认为是后一观点?即“群落类型改变”?个人认为,居然有不同的观点,就不应该用来命题,况且这是高考。
三、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演替的机制了解得还不够。影响的几种主要因素如下:
1、环境不断变化。
2、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和迁移。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在群落种类组成上,新的植物分类单位不断发生。
5、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目前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森林采伐、家畜的过度放牧等。
因此,群落与环境之间以及植物与植物之间经常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中,这些矛盾导致适于这个环境的植物生存下来,不适应的被淘汰出去,因而使群落不断地进行演替。
综上所述,从概念去理解,从演替是一个过程去理解,从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去看,并没有说演替一定需要群落类型取代。
从大学教材对顶极群落的说法来看,仅停留在“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顶极-格局假说”阶段。浙科版教材对顶极群落的表述是片面的,仅仅停留在单元顶极论的气候顶极群落。
这个学说的创首人是H.C.Cowle和F.E.Clements(1916)]
只要气候不急剧变化,只要没有人类活动和动物的显著影响,或其他侵移方式的发生,它们便一直存在,而且不可能出现任何新的优势植物(注意:指的是优势植物)。
因此,从顶极群落有多种假说来看,从浙科版教材对顶极群落没有具体说清楚来看,该试题的这个设问是不可取的。造成大家理解上的不同的主要根源应该是浙科版教材对顶极群落表述模糊。再说,《基础生态学》认为,演替顶极群落学说还在争论中,观点不统一。
2020年7月浙江高考试题: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
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