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年1月选考实验试题解析

标签:
教育实验试题 |
分类: 试题研究和分析 |
试题研究:近年来高考题中考查器官移植相关知识的试题不少,这类题目中一般都会涉及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的本质,如上海和江苏都考过类似的试题。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发现自己有一观点是错误的,如器官免疫排斥反应其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参与的。
试题:欲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某同学提出了下面的实验思路。请以皮肤存活率为指标,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要求与说明:A、B系大鼠即为A、B品系大鼠,实验条件适宜,皮肤存活率是指移植存活的皮肤片数占总移植皮肤片数的百分比。排斥反应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
实验思路:
(1)实验分组与处理:
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
(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观测皮肤片的存活状况并记录,计算皮肤存活率。
回答下列问题:
(1)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其中横坐标为皮肤移植后时间):
上述实验思路中,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
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实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的理由是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
答案:
(1)
(2)A、B系大鼠
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解析:(1)组1是自体移植,相同的MHC,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皮肤都能成活,存活率高并且基本不变;组2是异体移植,即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不同的MHC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皮肤成活率随时间不断下降;组3和组2相同处理,并取出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包括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体内会引起更快更强的免疫排斥反应,皮肤成活率随时间明显下降。
(2)组1 是自体移植,受体是A系大鼠,组2和组3的受体都是B系大鼠。本实验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由于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场所,切除大鼠的胸腺,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也就减弱了细胞免疫排斥能力,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思考:
相关的上海试题可以参考链接。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
例如,环孢菌素可以有效地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反应和增生。它是七十年代后期瑞士的Borel发现的一种从霉菌酵解产物里提取的,含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对T细胞,尤其是对辅助性T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其他的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