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显性和不完全显性的区别

标签:
教育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
分类: 试题研究和分析 |
试题中出现的问题:期末考试中的遗传题出现了某昆虫的体色遗传,有深灰体、灰体、黑体和白化四种类型,根据亲代是灰体和黑体,得到的子代表现型为四种,即深灰体、灰体、黑体和白化,去判断显性现象的表现型。答案是灰对白化为完全显性,黑对白化是完全显性,灰和黑是共显性,但许多学生认为灰和黑是不完全显性。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本来就是很难区分的,个人认为试题也有一定的问题,试题情境要讲清楚远看是深灰色,实际是黑和灰同时表现,这样的话,答案就是共显性。否则,学生就认为这是处于黑色和灰色的中间类型,即不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指单位性状具有相对差异的两个亲本杂交,F1性状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例如紫茉莉开红花的纯系(RR)与开白花(rr)纯系杂交,F1植株(Rr)开粉红花,表现为双亲中间型。F1自交后,在F2群体出现红花(RR)、粉红花(Rr)和白花(rr)3种类型,其比例为1:2:1。
共显性:单位性状具有相对差异的两个亲本杂交,F1同时表现了双亲的性状。
证明的材料:必修2教材中就出现了马的毛色是共显性的简答题,叙述了同时出现不同的毛色白色和红色,远看是粉褐色。
ABO血型中,就存在完全显性和共显性,如图所示。
另外,显性的相对性有多种情况(见链接),教材上的三种类型还不够完整,况且,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链接:例析对不完全显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