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若干问题

标签:
教育静息电位神经冲动 |
分类: 疑难问题的解决 |
疑难问题:最近在进行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内容的教学,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高频考点,造成学生很难理解的原因可能是教师教学讲得含糊造成的,如通道蛋白的问题,电位产生的问题等,需要教师学习有关的知识。
关于电位差:
膜两侧在电位差,仅仅存在于膜的内外表面之间,静息电位时,在膜的外表面有一薄层正离子,内表面有一薄层负离子,每层的厚度都不足1nm,两层之间存在着几十毫伏的电位梯度。
关于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有许多种,根据其选择性可分为Na+通道、K+通道Ca2+通道等。而根据其门控机制不同,又可分为非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等。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非门控通道与电压门控通道有关。
关于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非门控通道始终处于开放状态,离子可以随时进出细胞,并不受外界信号的明显影响。而电压门控通道则因膜电位变化而开启和关闭。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上的Na+与K+的电压门控通道均关闭,非门控K+通道开放(事实上该通道一直开放)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约是Na+通透性的50倍至100倍。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状况为:膜内有较多的K+和有机阴离子,膜外有较多的Na+和Cl-。所以静息时的离子移动主要表现为膜内K+顺浓度差往外扩散,相应的阴离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该电位差阻止了K+进一步的外流,从而达到浓度差与电位差作用力相等的平衡状态。因此静息电位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关于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兴奋时首先是电压门控Na +通道激活,使得Na +通透性快速增加超过K +通透性,Na+内流而导致进一步的去极化以及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直至膜内电位接近于Na +平衡电位为止。
但继而电压门控Na +通道又迅速失活,此时电压门控K +通道也被激活,K +通透性又超过Na +通透性,K +外流而导致复极化。恢复到静息电位后电压门控K +通道关闭,而电压门控Na +通道又恢复到备用状态,以迎接下一次兴奋。
后超极化期膜电位比静息电位值更负,这是因为细胞膜复极化到静息电位水平后,K+通道还未完全恢复到关闭状态,因而仍有少量的K+外流。
阈电位以下的去极化只能使Na +通道少量开放,Na +少量内流,且不能再生性地使更多Na +通道开放,所以只能产生局部兴奋,不能形成动作电位。
关于Na+-K+泵的作用:
Na+-K+泵对于维持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非常重要,因为每兴奋一次,必然有少量K+外流和Na+内流,使得膜内外两种离子的浓度差减少。如果没有Na+-K+泵的主动转运,离子浓度差势必持续减少,直至不能产生兴奋。因此,每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的静息期,Na+-K+泵就会启动,从而始终维持一定的离子浓度差。这也就是兴奋需要消耗能量的原因,动作电位的产生虽不直接消耗ATP,但消耗了离子势能,而离子势能的储备需要消耗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