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高中生物教材中若干实验误差分析

标签:
教育实验误差 |
分类: 实验教学与改进 |
教材研究:这次的考试中,实验仍然会占一定的比例,实验试题的考查范围很广,可以考材料的选取、现象的观察、结果的呈现、操作的规范、结论的得出等。学生觉得变数比较大,打无把握之仗的感觉,但我认为,关键之处首先要有实验思想、实验原则、探究精神,不能为了考试纯粹做题,首要的任务是掌握好教材的实验,以不变应万变。下面就高中生物中的几个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一、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油脂和蛋白质检测的实验误差分析
做油脂检测染色时,在子叶薄片上滴加2~3滴苏丹染液染色2~3分钟,染色时间不能过长,用吸水纸吸去子叶薄片周围的染液,用50%乙醇洗去浮色,染色时间过长,无洗去浮色均会影响对橘黄色油脂滴的观察。
做蛋白质检测实验使用双缩脲试剂时,A液(0.1g/mL NaOH溶液)和B液(0.01g/mL
CuSO4溶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实验时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2mL,摇匀后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先加A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碱性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OH)2沉淀而失效。加入的B液量为5滴,不能过多,否则CuSO4溶液呈蓝色会掩盖反应产生的紫色而出现误差。
二、探究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误差分析(温度和pH)
1、选择正确反应底物和酶进行实验防止误差
探究温度实验不能选择H2O2溶液和新鲜肝脏研磨液,因为温度会影响H2O2本身的分解而出现很大的误差。
探究pH实验不能选择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实验,因为酸性条件下会影响淀粉本身的分解而出现很大的误差。
2、严格控制自变量防止误差
本实验中温度或pH是自变量,实验操作时不同温度或pH条件的实验始终要控制在各自设置的温度或pH条件下不变,不能只用不同温度或pH仅处理底物或酶,防止底物和酶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或pH不同而使混合后温度或pH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结果。
三、 呼吸速率、呼吸商、光合速率实验的误差分析
1、被测生物表面和实验仪器表面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的呼吸会吸收装置里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而造成误差。这种情况可通过在实验前对实验装置进行灭菌,对被测生物进行消毒来消除误差。
2、环境因素(如气温变化)
造成实验装置内的气体体积发生变化而引起误差。就需要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来校正物理误差,对照实验装置只须把活的被测生物换成等量的没有活性的生物,其它装置均与实验组相同即可。
四、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做标志时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保证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造成影响,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且标志物不能在调查期间丢失,若调查时有做标志动物死亡或标志物脱落,将使重捕获得的标志动物数减少,会导致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调查期间标志个体和无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要相同,同时要尽量防止迁入和迁出,才会有较准确的调查结果。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误差分析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浙科版教材用倒转数次的方法),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
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浙科版用先滴再盖的办法是有误的),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中央,计数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浙版版认为计左上角相邻边)。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应用无菌水进行定量稀释。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做重复试验。
当然,还有若干实验需要注意减小误差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