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氏小体的发现简史及应用

(2018-02-19 23:14:45)
标签:

健康

教育

巴氏小体

分类: 生物学史与学家

巴氏小体的发现简史及应用

疑难问题:巴氏小体是考试中出现的新生长点,需要总结前二次的知识,适当拓展以期更好理解试题中的信息。

一、发现简史

1949年,美国学者巴尔(M.L.Barr)等发现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中有一个深染的小体而雄猫却没有。

巴尔发现了男女细胞在性染色体上的差别。在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则有1个。

巴尔采用一种非常简便的方法,即用女性的口腔粘膜或阴道粘膜涂片,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间期细跑的细胞核内有一个约1.2×0.7微米大小、靠近核膜的浓缩染色质块,其数目比X染色体数目少一个,正常女性细胞有2个X染色体,而只有一个性染色质,称为女性性染色质,又叫巴尔小体(巴氏小体)。

这种现象在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到目前为止,仅发现哺乳动物中的有袋类动物细胞中不存在巴氏小体。

英国学者莱昂认为,巴氏小体缺乏遗传活性,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他提出了著名的“莱昂氏假说”。

假说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正常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两个X染色体之一异固缩形成巴氏小体,在遗传性状表达方面失活;(2)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可以是来自母本的X染色体,也可以是来自父本的X染色体;(3)X染色体的异固缩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若某细胞一旦出现母本X染色体失活,这一细胞分裂增殖所有细胞中失活的都是来自母本的X染色体;若某细胞一旦出现父本X染色体失活,这一细胞分裂增殖所有细胞中失活的都是来自父本的X染色体。

二、应用

巴氏小体的数目及形态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得知,如可从人的口腔内刮取少许上皮细胞或取头发的发根,经染色处理后即可看到。巴氏小体直径约1微米,位于细胞核周缘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内。

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而外表为女性的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患者却无巴氏小体,故判断患者的核型是45XO。其他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1个巴氏小体,而XXXXXXY2个巴氏小体等。

链接:对巴氏小体的肤浅认识

链接:玳瑁猫——基因表达失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