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的结构-绳珠模型

标签:
教育染色体 |
分类: 疑难问题的解决 |
教学研究:平时总是讲到染色体,但其实很多学生始终搞不清楚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因此,也会影响对细胞增殖的理解,有必要系统地整理有关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一、染色体的发现史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Fleming·w)把细胞核中的丝状和粒状的物质,用染料染红,观察发现这些物质平时散漫地分布在细胞核中,当细胞分裂时,散漫的染色物体便浓缩,形成一定数目和一定形状的条状物,到分裂完成时,条状物又疏松为散漫状。
1883年美国遗传学家、生物学家沃尔特·萨顿提出了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说。
1888年正式被命名为染色体。
190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尔特·萨顿和鲍维里通过观察发现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与基因具有明显的平行关系,并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928年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从而获得了生理医学诺贝尔奖。
1953年4月《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
1956年,美籍华裔遗传学家Joe Hin Tjio(1919–2001,资料译为庄有兴或蒋有兴)和Levan首次发现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6条,标志着人类细胞遗传学的建立。46条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配成23对,第一对到第二十二对叫做常染色体,为男女共有,第二十三对是一对性染色体,雄性个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对为XY;雌性则为XX。
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上的蛋白质有两类:一类是低分子量的碱性蛋白质即组蛋白,另一类是酸性蛋白质,即非组蛋白蛋白质。
三、染色体的结构-绳珠模型(beads on-a-string model)
由Kornberg根据生化资料,特别是根据染色体电镜照相,最先在1974年提出的,用来说明染色体内DNA-蛋白质纤丝的染色体一级结构的模型。
纤丝的结构单位是核体。每个核体的核心由8个组蛋白分子,即H2A,H3B,H3和H4各两个分子组成,呈调扁圆形。
DNA双链环绕在核心的外面,约1.75周,计140个核苷酸对。
核体与核体间有DNA连丝珠,也就是核体与核体以一定间隔相连,成为一串珠子,所以这模型称为绳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