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标签:
教育分子进化中性学说 |
分类: 生物学史与学家 |
一、发现简史
木村资生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专业是细胞生物学,但是他却对遗传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遗传学与数学的结合。上世纪60年代,木村与合作者一起研究了一些物种的蛋白质结构,发现不同物种之间蛋白质的结构差异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关,越接近的物种差异越小。由于蛋白质是由基因编码的,因此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其基因的差异也就越小(生物体的全部基因成为基因组,所以也可以说是基因组的差异越小)。
木村等人继而进一步发现,这些蛋白质以及DNA分子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变化率,也就是突变率大体上是恒定的,与物种以及时间没有关系,而这个突变率是很高的。
因此,木村资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中性理论,即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或近中性的。
二、原理解释
中性学说的内容就是说分子水平上的突变大多数是中性或近中性的,因此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自然选择倾向于保留下来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基因,那么对于分子水平上的进化,由于大多数突变是中性的,所以它们是否能在一个群体中保留下来就不是取决于自然选择,而是取决于上一代随机传给下一代。基因频率在群体中随机变化,这一过程就称为随机遗传漂变。既然随机遗传漂变也能够使一个基因在群体中得到保留,那么毫无疑问,它也是进化的驱动力之一。而且在分子水平上,由于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所以决定分子进化的因素是随机遗传漂变。
分子水平上的突变大多数是中性的和近中性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基因上的的突变有时候不会改变编码的蛋白质,即同义突变,不会影响基因的功能;二是因为生物体内的DNA除了有功能的部分外,还有大量非编码区,它们的改变也不会影响功能。这些在中性学说之后一一得到证明。
由于分子的中性突变速率基本是恒定的,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这一工具就是分子钟。
只需要知道两个物种之间DNA排列的不同,分子钟就可以迅捷地测定出它们之间进化关系,知道它们在什么时候从一共同祖先中分离,这一过程客观且定量,具有重复性。而古生物研究所用的化石证据寻找比较复杂,而且化石的形成是非常偶然的。当然,分子的进化速率恒定并不是严格的,而是漫长的时间内的平均值。
分子钟的出现迈出了分子进化研究的第一步,分子进化研究则真正敲开了我们探寻人类起源的大门。
1969年美国人J.L. King和T. H. Jukes用大量的分子生物学资料进一步充实了这一学说。
中性学说打破了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引起学术学界的相当大的反响,甚至神学也参和进来,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群体遗传学,甚至进化生物学范围。随着生物学科的发展和大规模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展开,中性学说在得到更多数据的支持,其正确、有效将得到更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