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a基因对B基因的抑制作用还是隐性上位?

标签:
教育抑制作用隐性上位 |
分类: 试题研究和分析 |
试题研究:期中考试中出现的一道试题,结果发现有两种理解,到底哪种理解正确?查找网上的资料,有两种不同的解析。查找《普通遗传学》,发现试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商榷。
试题1:某植物的花色受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l,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A.白:粉:红,3:10:3
C.白:粉:红,4:3:9
答案:C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只有具有A基因,花色为粉色;同时具有A和B基因,花色为红色。
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ABB×aabb→AaBb→9A-B-、3A-bb、3aaB-、1aabb;则白(3aaB-+ 1aabb):粉(3A-bb):红(9A-B-)=4:3:9。
试题2: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l,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白:粉:红,3:10:3
C.白:粉:红,4:9:3
答案:C
分析:题意知,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杂交获得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自交子得二代,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B-:A-bb:aaB-:aabb═9:3:3:1
观察题图可知,基因型为aaB-
以下是根据《普通遗传学》知识来分析:
试题1的解法原理是当两对基因互作时,若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具有上位作用,这种互作类型称为隐性上位作用(epistaic recessiveness)。例如,以黑色家鼠(RRCC)与白化家鼠(rrcc)杂交,F1为黑色家鼠(RrCc)。使F1互交,在F2则出现黑色家鼠、淡黄色家鼠和白化家鼠3种类型,其比例如为9∶3∶4。
试题2的解法原理是如果两对基因互作,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没有直接的表型效应,但它可以抑制另一对基因的作用,F2表型分离比例为13∶3,这种互作类型称为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表现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抑制基因(inhibiting gene)。例如,白羽莱杭鸡与白羽温德鸡杂交,F1全部为白羽。在F1互交产生的F2中出现了白羽和有色羽鸡两种类型,其比例为13∶3。
抑制作用与上位作用不同,抑制基因本身不能直接决定性状,而上位基因除能对其他基因有上位作用外,本身还决定性状。
综上所述,按照科学性来分析,这种现象应该是隐性上位来处理,也就是试题1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估计是试题中“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这句话没有表述清楚造成的。
参考:隐性上位的方法
要不试题直接说明“a基因存在时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因为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也不一定不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