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研究史

(2016-05-15 15:13:30)
标签:

教育

细胞核全能性

分类: 生物学史与学家

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研究史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它的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它的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这是因为细胞核内含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的全套基因,而且并没有因细胞分化而丢失基因。 

1910 年麦克伦登报道了分裂蛙卵球的发育;鲁德于1925年在蝾螈的实验中取得了同样的成功。他们在这些两栖动物的双裂球阶段, 使卵裂球彼此完全分离, 每个卵裂都能发育成完整的胚胎;1962年,Gurdon将蝌蚪肠细胞核注入去核蛙卵中 ,培育成正常蛙 

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设想,最初由汉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称之为“奇异的实验”,即从发育到后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细胞核,将其移植到一个卵子中。这一设想是现在克隆动物的基本途径。 

从1952年起,科学家们首先采用青蛙开展细胞核移植克隆实验,先后获得了蝌蚪和成体蛙。

1963年,我国童第周教授领导的科研组,首先以金鱼等为材料,研究了鱼类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成功。

1964年,英国科学家格登(J.Gurdon)将非洲爪蟾未受精的卵用紫外线照射,破坏其细胞核,然后从蝌蚪的体细胞——场上皮细胞中吸取细胞核,并将该核注入核被破坏的卵中,结果发现有1.5%这种移核卵分化发育成为正常的成蛙。格登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动物的体细胞核具有全面性。

1968年 ,Mular等把家兔2 ~8细胞期的胚胎分割成两半,第一半移植给受体兔,结果都发育成了新的幼兔;1970年Mullen等分割小鼠的早期胚胎 ,获得了1对同卵双胞胎小鼠;1978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

同年我国科学家童第周将黑斑蛙的红细胞核移入去了核的黑斑蛙卵,核即分裂,卵子发育成正常的蝌蚪,证实了象红细胞这样高度特化的细胞,其核中也保留着全套基因。

1979~1980年Willadsen对绵羊和牛胚胎进行了对半分割,得到了5对绵羊的双羔和6对牛的双犊。

哺乳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尔·伊尔门泽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发育正常的小鼠。

1984年,施特恩·维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其他人后来利用牛、猪、山羊、兔和猕猴等各种动物对他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重复实验。

1986年,陈秀兰 、谭丽珍及其领导的小组,把8枚7日龄牛胚胎各分为二,得到了共14个半胚, 移植给 头母牛,每头接受一对半胚,结果有两头母牛妊娠,均为双胎。

1989年,维拉德森获得连续移核二代的克隆牛。1994年,尼尔·菲尔斯特用发育到至少有120个细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

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动物中,胚胎细胞核移植都获得成功,包括冷冻和体外生产的胚胎;对胚胎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的核移植实验,也都做了尝试。但到1995年为止,成体动物已分化细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证明了高等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发育全能性。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成功表明,尽管体细胞的分化程度高,但是以受精卵或卵细胞为受体,通过核移植后对体细胞核的重新编程,依然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也就是说,高等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只是可塑性很低,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表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