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突触(synapse)的若干问题

(2016-04-28 23:02:18)
标签:

教育

突触

受体

分类: 疑难问题的解决

关于突触(synapse)的若干问题

疑难问题:发现,以前关注突触的类型只局限于教材,认识上比较片面,另外,以前只关注受体的种类和化学本质。近来,同事提出的问题,突触前膜有没有受体,而以前只知道后膜有受体,查阅了《动物生理学》教材,发现突触前膜也有受体,对自己的知识又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下面就突触的三个问题进行总结。

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突触一词首先由英国神经生理学家C.S.谢灵顿于1897年研究脊髓反射时引入生理学,用以表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实 现功能联系的部位。而后,又被推广用来表示神经与效应器细胞间的功能关系部位。

一、突触的类型

1.按信息传递物质的性质—化学和电突触

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者,称化学突触,借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者,称电突触。在哺乳动物进行突触传递的几乎都是化学突触;电突触主要见于鱼类和两栖类。此外,尚发现一些同时是化学又是电的混合突触。

化学突触实现神经传导的过程:当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突触前膜透性发生变化,使Ca2+从膜上的Ca2+通道大量进入突触前膜。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囊泡可能是由于Ca2+的作用而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介质中的Na+大量涌入细胞,于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电突触的特点是:(1)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速度快;(2)传导没有方向之分,形成电突触的2个神经元的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通过电突触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

2.按功能—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是使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上升或产生兴奋还是使其兴奋性下降或不易产生兴奋,化学和电突触都又相应地被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的为抑制性突触。

如果释放的递质能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一定量的递质就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而兴奋,实现神经冲动的传导。反之,如果释放的递质不 但不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反而加强膜的极化,也就是说,不但阻止Na+的渗入,而且促使K+的大量渗出,或Cl-的大量渗入,结果膜的电位差加大,接受刺激的阈限也就增高,只有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这种释放抑制性递质的突触就是抑制性突触。

3.从突触接触部位分

胞体与胞体、树突与树突以及轴突与轴突之间都有突触形成,但常见的是某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间所形成的轴突-树突突触,以及与胞体形成的轴突-胞体突触。

关于突触(synapse)的若干问题

另外,还有神经肌肉接点也属于突触。还有几种特殊形式的突触,如串联性突触和交互性突触。

二、突触的前膜有没有受体?

突触一般存在于突触后膜,但也可分布于突触前膜,分布于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或自身受体。

突触前受体被激动后,可以调节突触前膜对递质的释放,即抑制或易化递质的释放,如突触前膜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前ɑ2受体,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进一步释放;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前膜N1受体,可进一步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

三、受体的数量和递质的结合力是可以调节的

膜受体的数量和递质结合的亲和力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发生改变。当递质分泌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增加,亲和力也将逐渐升高,称为受体的上调;反之,当递质释放过多时,则受体的数量逐渐减少,亲和力也逐渐降低,称为受体的下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