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传学家—缪勒(H.J.Muller)

(2016-03-13 09:49:36)
标签:

教育

缪勒

遗传学家

分类: 生物学史与学家

遗传学家—缪勒(H.J.Muller)

缪勒于189012月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孩提时代常随父亲野外郊游和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特别是马的进化历程的化石展览,萌生了他对生物进化探究的浓厚兴趣。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在著名细胞学家威尔逊(EBWilson)的指导下,开始用细胞学和遗传学的观点来思考问题,从而为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简介

缪勒祖籍德国,1890122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196745日卒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1907年缪勒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12-1915年期间,缪勒与斯特蒂文特(AHSturtvant)、布里奇斯(CBBridges)一起,作为国际遗传学大师摩尔根(THMorgan)最有力的三大助手,选用果蝇作为遗传学的实验材料,对细胞遗传学基础理论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代表作是他们师生4人共同参与完成的、于1915年出版的遗传学经典名著《孟德尔遗传学原理》(The Mechanism of Mendelian Heredity)。 

1916年,缪勒在果蝇实验中发现了交叉干扰的遗传现象,并以染色体的交叉机制之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休斯敦水稻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德国柏林凯撒·威廉研究所、苏联莫斯科科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阿默斯特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教授生物学和从事遗传学的研究。

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他就是美国遗传学家缪勒关于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 

19674月,缪勒因充血性心脏衰竭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逝世。

二、主要成就

缪勒一生最辉煌的贡献是他在德克萨斯大学进行的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在得克萨斯大学10余年的时间中,他几乎整日整夜地耗在该大学的一间简陋的地下室里,不知疲倦地探索用X射线诱发果蝇的基因突变以及检测这些突变的方法。 

由他建立的检测突变的CIB方法至今仍是生物监测的手段之一。

19277月,缪勒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基因的人工蜕变Artificial Transmutation of the Gene)的研究论文,报告了X-射线又发基因突变的发现。首次证实X射线在诱发突变中的作用,搞清了诱变剂剂量与突变率的关系,为诱变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1.存在基因突变

在该篇论文中,他写道:已十分肯定地发现,用较高剂量的X-射线处理雄果蝇精子,能诱发受处理的生殖细胞发生高比例的真正的基因突变……高剂量处理的突变率要比未受处理的生殖细胞高出约15000%论文中还指出:X-射线既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引起染色体畸变;用X-射线诱发的可见突变中,绝大多数为隐性突变,但也有少量的显性突变;无论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往往出现致死效应。

所谓真正的基因突变,是从两个角度表现出来的,一是具有物质性质的基因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像德弗里斯在月见草中发现的染色体畸变;二是变化了的基因能真实遗传,经过了4代或4代以上的稳定遗传,并且大多数表现出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方式。

 2.突变的类型

缪勒对果蝇基因人工诱变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实质性突破,不仅首次证实X-射线在诱发基因突变中的作用,并且探讨清楚了诱变剂剂量与突变率的关系。

突变类型包括致死突变、半致死突变、非致死突变。致死突变又可分为隐性致死突变和显性致死突变。其中显性致死突变是大量的,可通过卵的计数和其对性比率的影响看出(显性致死造成卵期死亡),有不少诱发的可见突变,是在过去从未看到的基因座位上发生的,而其中有些突变的表型效应与以往看到的并不完全相似(如斑翅、无栉性等)。但大多数突变是过去已经发现过的,如白眼、小翅、带叉的刚毛等。这说明X射线诱发的变异大多数与自发突变中出现的基因突变完全相同,只是后者出现的频率要低得多。

除基因突变外,X射线也能造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次序重新排列,且这种情况占有很高的比例;还能造成较大片段的染色体畸变,如缺失、断裂、易位、倒位等。

3.基因突变的检测

在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有他设计出的一系列检测突变,特别是隐性致死突变的方法。

缪勒认为,设计出的检测方法必须是:要有一种通过标记基因鉴别一个特定染色体的可靠手段;要防止这个染色体从同源染色体那里通过交换得到一个新的基因;然后还要让这条染色体进入这样一种组合,在那里它能表现出突变的变化。在检测果蝇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中,缪勒创造的很多方法都是按上述要求设计的。例如,由他建立的检测突变的CIB方法至今仍是生物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并被作为经典遗传学的重要内容被编入大学遗传学的教科书中。 

就在缪勒发表基因的人工蜕变之论文的短短时间内,X-射线致突变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证实。192712月,美国植物遗传学家斯塔德勒(LJStadler)在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议上发表了他用X-射线诱发玉米和大麦基因突变的成功研究。其他一些科学家在月见草、烟草和蚂蜂等生物体上,也发现了X-射线诱发的基因突变。 

这之后,不少的科学家又相继使用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等物理诱变剂和亚硝胺、芥子气等化学诱变剂来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由此表明,缪勒所开创的辐射遗传学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三、意义

缪勒等遗传学家人工诱变的成功所揭示出的大量新的遗传现象表明,遗传学的研究,已经由遗传规律的揭示转向对可遗传变异起源的探讨,促使着人们通过人工诱变加上人工选择去深入探讨生物进化的机理。同时,人工诱发基因突变机理的解释,也为人们尝试通过人工诱变育种的途径,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为人们高度关注辐射可能给人类自身健康带来的影响,防止辐射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 

缪勒的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还为物理学家借助物理学的研究手段(如辐射)去解开基因神秘的面纱,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可以说,一大批物理学家于20世纪30-40年代相继加盟生物学的研究队伍,促成了现代生物学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缪勒是功不可没的。 

提出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的日本群体遗传学家木村资生在《从遗传学看人类的未来》一书中,对缪勒给予了极高的的评价:缪勒是辐射遗传学的创始人,是在整个遗传学领域都做出过伟大贡献的20世纪最著名的遗传学家,也是对人类的生物学未来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缪勒的逝世,宣告了遗传学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但缪勒的名字将永远载入遗传学发展的光辉史册。 

美国著名的科学作家家卡尔逊(EA,Carlson)在《缪勒传》的序中写道:我始终认为,缪勒是20世纪科学家中的一面旗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