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家——沃尔特•萨顿(Walter Stanborough Sutton )

标签:
教育沃尔特·萨顿染色体学说 |
分类: 生物学史与学家 |
沃尔特·萨顿(Walter
Stanborough
国藉:美国
主要成就: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主要作品:《遗传中的染色体》
一、生平简介
沃尔特·萨顿
(Walter
Stanborough
1877年4月5日生于纽约州尤蒂卡;1916年11月10日卒于堪萨斯州堪萨斯城。他10岁时其父将家移到堪萨斯。1896年萨顿入堪萨斯大学,准备学习工程。因其弟死于伤寒转学生物学。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在著名生物学家威尔逊指导下攻读研究生。但未获得博士学位。
萨顿在石油工业中工作两年之后又回到学术界,1907年在哥伦比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其后从事外科临床直至因阑尾破裂而去世。去世时尚未及40周岁。
二、主要成就
1902年春,年仅25岁的萨顿便推论染色体是遗传的基本物质,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减少直接同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相关。
19和20世纪交替之际,染色体的行为和其在遗传中的重要性是一个“热门话题”。包括萨顿导师威尔逊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德国细胞学家T·博韦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将染色体和遗传联系起来。萨顿也通过在威尔逊实验室中的独立研究,获得了与博韦里相同的结论。威尔逊后来承认,当萨顿首次向他解释新发现的理论时,他“那时没有完全理解该观念或明白其全部的份量”。萨顿观察的对象是蝗虫细胞
1902年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的文章中,他首次详细地图示了蝗虫具有成对确定的、可识别、又彼此不同的同源染色体。文章末尾提出假说,认为染色体携带遗传单位,而遗传单位在性细胞的染色体分裂时的行为就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
在1903年的《遗传中的染色体》一文中,萨顿对其过去假说的重要性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获得的结论是染色体含有基因,每一个性细胞只具有每一对染色体中的一个,具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是随机的。萨顿的工作为染色体遗传学说奠定了基础。将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