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性研究的粗浅认识

标签:
教育质性研究陈向明 |
分类: 专业知识的充实 |
学习后的反思:今天听了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讲座《教育质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质性研究有个大概的了解。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直接接触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2)整体性研究
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3)属于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4)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从个别小样本开始,得出结论,再扩大样本研究,找到共性,修正原来的结论,不断重复这样的程序,最终得到整体性结论。
(5)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6)要正确处理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二、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
“质性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研究对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有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
“量的研究”通过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各有优势和弱点,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
|
定量研究 |
质性研究 |
目的 |
证实 |
解释 |
内容 |
局部/因果 |
整体、过程/意义 |
设计 |
预定 |
演化 |
手段 |
数据 |
文字、图片 |
工具 |
量表 |
研究者 |
关系 |
主客对立 |
互为主体 |
抽样策略 |
随机 |
目的性 |
收集资料 |
问卷/封闭观察 |
访谈/开放观察/实物分析 |
分析资料 |
演绎为主 |
归纳为主 |
效度检验 |
真实性 |
相关性、严谨性 |
推广度 |
可控制性推广 |
认同推广、理论推广 |
伦理道德 |
无关 |
重视 |
三、质性研究的适用范围
质性研究的问题的类型主要有特殊性问题、过程性问题、意义类问题、情境类问题、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都反映了质性研究的两个重要长处:(1)对被研究者的意义建构进行研究;(2)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
特殊性问题:指的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所呈现的问题,研究只对这个个案本身进行探讨。
过程性问题:探究的是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事情的动态变化上面。如“网上辅导在电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意义类问题:探讨的是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如:“常德地区电大教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的?”
情境性问题:探讨的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如:“常德市电大教师每天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的?”
四、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基本步骤包括:
(1)研究设计,质性研究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的现象与问题;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研究的背景知识;④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⑤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
(2)问题的选择
(3)资料收集
质性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观察(Observations)、访谈(Interviews)、实物收集(Documents)等主要方法手段。
①访谈: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设计访谈提纲,访谈中的倾听,访谈中的回应。要注意做访谈记录等等。
②观察: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初期——全方位的开放式观察,逐渐聚焦的阶段,找出研究焦点后进行选择性观察,观察记录与表格。
③实物收集:“实物”包括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响、物品等。可以是人工制作的东西,也可以是经过人加工过的自然物。既可以是历史文献,也可以是当时记录。实物分析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拓宽视角和增加敏感度,及时和全面地捕捉到被研究对象有关信息,丰富研究内容,并达到互相证实和检验的目的。目前实物分析法多被作为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的辅助手段来使用,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4)资料的整理分析
需要对资料进行归档、分类、编码、归纳分析。分析资料的手段有画图、列表、写反思笔记等。采用“自下而上”的形式归纳。需要用到扎根理论。
(5)成果表达
质性研究成果也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加以表达,同量化研究报告所不同的是,质性研究报告在写作时首先要考虑读者对象、叙述风格、叙述人称、书写角度、研究者的位置(与被研究者、研究问题的关系)等。
质性研究报告需要对研究过程作详细的叙述,并对关涉主题的各种现象作细致详实的描述,还要详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关系的反省历程,这些都有助于读者判别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
报告的组成部分: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现象和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个人的目的和公众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背景知识: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者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有关研究问题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抽样标准、进入现场、与被研究者建立和保持关系、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式、写作的方式等;研究的结果,包括研究的最终结论、初步的理论假设等;对研究结果的检验,讨论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
(6)研究结果的评估。
量化研究的评估指标一般是以信度和效度来加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