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化的知识创造模式——SECI模型

标签:
seci模型组织化创造模式教学活动 |
分类: 培训和学习心得 |
感悟:今天看了《中学生物学教学》2014年第6 期文章——《学习究竟是什么》,深受启发,吴举宏老师提到的组织化创造模式——SECI模型,觉得对自己的理论学习很有帮助。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个体获得——情境参与——知识创造是学习的三环节,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围绕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
通过学习和查找网上资料,对此模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应用于教学活动。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是针对日本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架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 (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内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