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NARE蛋白肤浅认识

标签:
snare蛋白膜泡运输教育 |
分类: 专业知识的充实 |
试题发现:做到一试题涉及SNARE蛋白,本人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这种蛋白和膜泡运输有关,联系2013年诺贝尔奖就是有关的膜泡运输,有关的就SNARE蛋白的作用机理,说明有关的机理还刚刚开始研究出来。
在大约20世纪80年代被第一次证实膜融合的机制——SNARE假说。此假说最早的内容是SNARE蛋白在受体膜和供体膜上都存在,介导特异性的膜融合过程。
90年代分泌机制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发现细胞分泌的关键蛋白质复合体SNARE是导致包括神经元、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分泌发生的共同分子机制。在突触融合过程中的相关SNARE蛋白被发现了许多。
一、SNARE蛋白家族种类
据资料,SNARE蛋白家族包括两类:分泌过程所必需的基本受体蛋白;分泌过程起调控作用的辅助蛋白。其中,基本受体蛋白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泌泡膜上的受体蛋白,另一类是靶膜(质膜)上的受体蛋白。
二、SNARE蛋白功能
据科学家Schoch et al. 在Science上报道,SNARE对融合并不是必需的,但对于稳定融合中间体是必需的。
Schoch et al.构建了缺失有关突触小泡的SNARE蛋白-synaptobrevin-2的突变小鼠,研究了此动物前脑神经元的突触释放的特点。他们发现突触小泡的胞吐被大大减少了,无论是在自发性的突触释放或是钙离子诱导的突触释放过程中。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胞吐都被同样影响的,自发性和渗透压诱导的突触释放比野生型神经元10倍的减少了,但钙离子诱导的释放减少了100倍。渗透压和钙离子诱导影响到数目相同的突触小泡,因此如果synaptobrevin在此过程中直接作用的话,这些差异就很难解释了。研究者因此认为synaptobrevin对于融合过程并不是必需的,仅仅是在刺激后稳定融合的速度是必需的。也就是说,SNARE蛋白对于稳定传输状态是有关系的,但对于融合过程并没有直接作用。
这些实验的结果还需要验证其他突触蛋白如SNAP-25和syntaxin的类似作用才能进一步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