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思考

(2013-08-27 12:36:02)
标签:

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观念

课程理念

教育

分类: 培训和学习心得

               学习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思考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

  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创造了智力测验,用来测量人的智力的高低。

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重要概念。

1935年,亚历山大第一次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但是,这一理论提出后,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

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主持。《零点项目》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开发人脑的形象思维问题。从这以后的二十年间,美国对该项目的投入达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教育家超过百人,他们先后在100多所学校做实验,有的人从幼儿园开始连续进行20多年的跟踪对比研究,出版了几十本专著,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这个项目在80年代的一个重要成果。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参与此项研究中首先重新考察了大量的、迄今没有相对联系的资料,即关于神童的研究、关于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关于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全者的研究、关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关于正常成人的研究、关于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中个体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整理,他提出了自己对智力的独特理论观点。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这些为多元智能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他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

  1.言语—语言智力 Verbal/Linguistic

  2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3.视觉—空间智力 Visual/Spatial

  4身体—动觉智力 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节奏智力 Musical/Rhythmic

  6.交往—交流智力 Inter-personal/Social

  7自知省智力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观察智力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我们在教学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不同教育和环境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明显的区别。

这和我们的课程理念相吻合,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我们浙江省的深化课程改革一致,增加选修内容,增加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们改变教育观念,平等地尊重和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展示和初步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