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内吞作用三种方式比较

标签:
内吞作用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教育 |
分类: 专业知识的充实 |
细胞内吞的三种方式
内吞作用又称入胞作用,是通过质膜的变形运动将细胞外物质转运入细胞内的过程。根据入胞物质的不同大小,以及入胞机制的不同可将内吞作用分为三种类型: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1.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是指摄入直径大于1μm的颗粒物质的过程。在摄入颗粒物质时,细胞部分变形,使质膜凹陷或形成伪足将颗粒包裹摄入细胞。
吞噬作用只限于几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如变形虫和一些单细胞的真核生物通过吞噬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
在大多数高等动物细胞中,
2.吞饮作用
吞饮作用是细胞摄入直径小于1μm溶质或液体的过程。细胞吞饮时局部质膜下陷形成一小窝,包围液体物质,然后小窝离开质膜形成小泡,进入细胞。如小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毛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吞饮作用分为液相内吞和吸附内吞。前一种方式为非特异性细胞把细胞外液及其内可溶性物质摄入细胞内。后一种方式中,细胞外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先以某种方式吸附在细胞表面,随后被摄入细胞内。如阳离子铁蛋白以静电作用先吸附在带负电荷的细胞表面,然后再被细胞摄入。吸附内吞有一定的特异性。
3.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是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地摄取细胞外蛋白或其他化合物的过程。如激素、低密度脂蛋白等。
细胞表面的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与相应配体(被内吞的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继而此部分质膜凹陷形成有被小窝,小窝与质膜脱离形成有被小泡,将细胞外物质摄入细胞内。有被小泡进入细胞后,脱去外衣,与胞内体的小囊泡结合形成大的内体,其内容呈酸性,使受体与配体分离。带有受体的部分膜结构芽生、脱落,再与质膜融合,受体又回到质膜,完成受体的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