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析蛋白质的变性问题

(2012-09-10 14:28:27)
标签:

蛋白质变性

盐析

教育

分类: 试题研究和分析

   试题研究:以下两题高考题都涉及蛋白质的变性问题。

 2012海南改编)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有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分子结构不变

  C蛋白质的变性实质是肽键受到破坏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008年宁夏高考题)已知蛋白质混合液中硫酸铵浓度的不同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混合液中析出的蛋白质种类和总量增加。下表是某蛋白质混合液中的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范围。

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

析出的蛋白质

15~20

甲蛋白

23~30

乙蛋白

25~35

丙蛋白

38~40

丁蛋白

请据表回答:

(1)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混合液中最合适的硫酸铵浓度应为     

(2)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会析出若干种蛋白质,它们分别是     

(3)通过改变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      (能、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所有的、不含有其他蛋白质的乙蛋白,原因是         

(4)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

(5)如果蛋白质析出物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铵,可用半透膜除去析出物中的硫酸铵。用半透膜能除去析出物中硫酸铵的原理是       

答案1)20%   (2)甲蛋白、乙蛋白、丙蛋白    (3)不能    乙蛋白和丙蛋白析出所需的硫酸铵浓度范围有重叠。     (4)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其浓度达到35%(或35%≤硫酸铵溶液≤38%范围内任意一个浓度),分离析出物与溶液,保留溶液。取保留溶液,再加入硫酸铵溶液(或加入硫酸铵),使硫酸铵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40%(或40%以上),分离析出物与溶液,析出物即为丁蛋白。   (5)半透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允许小分子的硫酸铵通过,不允许大分子蛋白质通过

分析:蛋白质变性(protein denaturation)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可产生两种现象。

盐溶:在盐浓度很稀的范围内,随着盐浓度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盐溶。

盐溶的作用机理:蛋白质表面电荷吸附某种盐离子后,带电表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而使溶解度提高。

盐析:当中性盐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明显下降并沉淀析出的现象,叫作盐析。

盐析的作用机理:大量盐的加入,使水的活度降低,使原来溶液中的大部分自由水转变为盐离子的水化水,从而降低了蛋白质极性基团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破坏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

不同蛋白质盐析时所需的盐浓度不同,调节盐浓度可使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几种蛋白质分段析出,这种方法称为分段盐析  

变性作用是蛋白质受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强重金属盐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高温)紫外线X射线照射、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

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是因为重金属阳离子可以和蛋白质中游离的羧基形成不溶性的盐,在变性过程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因此是一个化学变化。

强酸、强碱使蛋白质变性,是因为强酸、强碱可以使蛋白质中的氢键断裂。也可以和游离的氨基或羧基形成盐,在变化过程中也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化学变化。

尿素、乙醇、丙酮等,它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但氢键不是化学键,因此在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所以是一个物理变化。

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物理方法使蛋白质变性,主要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在变化过程中也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否则,鸡蛋煮熟后就不是蛋白质了。而我们知道,熟鸡蛋依然有营养价值,其中的蛋白质反而更易为人体消化系统所分解吸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