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间完成信息交流的物质——受体

标签:
糖蛋白受体教育 |
分类: 专业知识的充实 |
在细胞通讯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 配体。
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都是通过一类特异的蛋白质——受体实现的,受体能特异地识别信号分子。靶细胞上的受体大多数是跨膜蛋白质 ,当受体蛋白和细胞外信号分子(也称配体ligand)结合后就被激活,从而启动靶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级联反应。有些受体位于细胞内,信号分子必须进入细胞才能与受体结合,并使受体激活,这些信号分子都是分子量很小而且是脂溶性的,能扩散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分泌性信号分子作用途径:
* 旁分泌
由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只是作为局部的介导物,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称为旁分泌。旁分泌的信号分子由细胞分泌后,不能扩散至较远的距离,这种信号分子很快地被邻近的靶细胞摄入,或被细胞外酶降解。
* 突触
在较高等的多细胞生物体内,神经细胞(或神经元)能通过轴突与相距较远的靶细胞接触。当神经细胞在接受来自环境或其他神经细胞的信号而被激活后,就能沿轴突传输电脉冲,脉冲到达轴突末端的神经末梢时,就能刺激末梢分泌神经递质。神经末梢在化学突触和突触后靶细胞接触并释放神经递质给靶细胞。
* 内分泌
能分泌激素的信号细胞称为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进入血液再到达分布于生物体其他部位的靶细胞。内分泌信号与突触信号相比,前者因通过血液扩散故速度慢,后者不仅速度快而且精确。
* 自分泌
有一种信号途径是联系同一种细胞,或信号的靶细胞就是产生信号的细胞本身,这叫自分泌。在生物体发育和分化过程中,一旦某一细胞已定向分化,这个细胞就能分泌自分泌信号分子来增强这种特异的分化过程,因此自分泌信号被认为可能是生物体早期发育阶段以“群落效应”为基础的机制。
* 间隙连接
一种能使邻近细胞协同的信号分子作用途径是通过间隙连接。这种直接使细胞膜连接的通道能使细胞间交换一些小分子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如Ca2+和环腺苷酸(cAMP)等,但大分子信号分子不能通过。
细胞膜受体蛋白有三种类型:离子通道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酶偶联受体。膜受体作为信号转导体,能以高亲和力与细胞外的信号分子结合,再将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一个或多个信号,从而改变细胞的生物行为。
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参与电兴奋细胞间的突触信号快速传递,这类信号由一部分神经递质介导。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能改变受体的结构,使离子能通过由受体蛋白构成的通道,进入突触后细胞,改变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
2、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间接地调节其他膜结合的靶蛋白,这些靶蛋白可以是酶或是离子通道。受体与靶蛋白之间的联系是通过GTP结合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实现的。如果靶蛋白是酶,那么靶蛋白的激活就能改变细胞内与信号转导有关的分子的浓度;如果靶蛋白是离子通道,那么就能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3、酶偶联受体
酶偶联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受体蛋白本身就能发挥酶的功能,或激活与受体相关的其他酶蛋白。这类受体的配体结合部位在细胞外,催化部位在细胞内。这类受体的酶活性主要是蛋白激酶活性,或与蛋白激酶相关的活性,催化靶细胞内与信号转导有关的蛋白质磷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