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项有关上海市场假酒的调查结果引起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消息如下:据4月19日《东方网》报道,上海社科院流通经济研究所受上海市经委委托,于去年10月始,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对上海酒类市场进行调查后完成的上海酒类产业研究课题结论显示:目前上海市场流通的葡萄酒和洋酒中,“李鬼”竟然超过50%,而我国知名品牌的白酒和黄酒的“假货”,在上海市场也接近40%。
据报道专门负责酒类管理的上海市酒类专卖管理局对此项调查结果予以否认,该局有关人士说上海市场假酒数量绝对没有这么多,“估计万分之五都不到”,上海市酒类流通行业协会负责人则分析认为上海目前的假酒比例起码在25%至35%。
有记者认为上海社科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是通过深入大卖场、超市、宾馆、酒吧、卡拉OK、小烟杂店等场所,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会、暗访等方式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加之上海市酒类流通行业协会提供的25%至35%” 假酒比例作为佐证。那么足可以说明上海酒类专卖管理局所提供的数据存在隐瞒虚报,是想试图用数字游戏掩盖事实真相来减轻责任,是一种自欺欺人、失职渎职,也是对上海市民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昨天从国外某网站上也看到对此事件的报道,不过该网站的具体说法却和国内不相一致,他们提及的50%以上假酒是指上海的进口葡萄酒,而非国内报道所说的葡萄酒和洋酒,另外的40%假酒他们所指的是中国产的葡萄酒,而并非国内报道所说的我国知名品牌的白酒和黄酒。
因为此国外网站称他们的信息来自中国的专业网站,所以从分析上来看,导致他们信息报道出现误差的原因也许是国内专业网站在英文翻译时用词太笼统、不准确,即将葡萄酒和洋酒以及国内知名白酒和黄酒统统翻译成了wine,却没有把它们一一用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区别开来。要知道这样翻译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特大,它会给国外来华旅游者尤其是到上海的国外旅客带去错误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信息,从而影响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整体对外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这些专业网站的做法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其实目前国内葡萄酒销售市场存在假酒是不容置疑和隐瞒的客观事实,但是我们要力求做到准确地把这个信息转达到国外,不要因为翻译上的粗心和失误而导致国外对中国葡萄酒市场错误的认识。
真心希望国内专业网站能够负起这个责任来,把翻译工作做得认真一些、仔细一些,避免再度发生因翻译上的问题而对国外转达出错误的信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