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课堂教学的微观思考

(2020-12-25 10:22:47)
标签:

杂谈

教育

有效课堂教学的微观思考

初看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人嗤之以鼻,因为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已经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很多人眼里有效教学已经是一个行将过时的概念,它不仅已经被无数的教育人谈论过甚至“研究”过,也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成果,它正逐步被优质教学或魅力教学替而代之。但笔者天生并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笔者认为,一堂课要成为优质的,它首先应该是有效的,离开了有效教学就谈不上什么优质教学更无从谈魅力教学了正因为此,笔者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一直没有离开过“有效”这个主旋律,本文意欲从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谈谈作者个人对有效教学的思考,因此文章取名《有效课堂教学的微观思考》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这三重意蕴,这三重意蕴分别是对学习目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三个层面的考量: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实际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的学习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吻合程度,也就是课堂教学基本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是投入与产的比例,课堂教学有效率是指学生以比较少的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物力投入)换得比较多的回报;有效益是指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收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是指价值的体现,是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本文从微观角度思考有效教学,列举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细节行为,提出个人的若干观点:

1、有效教学要关注板书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好的板书设计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给学生一种艺术的享受,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相反杂乱无序、呆板单调的板书设计会让人在视觉上有一种疲劳感。目前,尽管多媒体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PPT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辅助手段,但传统的板书仍然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有些教师过份依懒于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却忽视了传统板书的作用。当然,传统板书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板书是现场书写的,与预先设计好的PPT相比要化费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但有时这些看似“被浪费掉的时间”恰恰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另外,传统的板书具有PPT无法替代的优势,那就是生成性,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将重点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还可以根据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色彩以增加板书的美感。此外,教师的一手漂亮粉笔字也是一次不错的书法展览,让学生在接受学生知识的同时享受书法之美,优秀的板书同时也对学生起到示范榜样作用,因为,学生在考场上作答毕竟还是手写的,学生和阅卷老师交流的唯一途径是卷面,干净整洁的卷面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

2、有效教学要关注设计的每一个问题

几乎每一节“满堂灌”的课都会备受诟病,有些教师为了避嫌,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满堂灌”演变成了“满堂问”,还美其名“师生互动”,殊不知“满堂问”实际是变相的“满堂灌”,甚至它有着比“满堂灌”更隐性的不良后果。当然,真正的有效课堂必须以问题作为支撑,离开了问题的课堂不可能真正有效,但我们需要的问题是真问题,是学生学习探索过程中或生活实际中真实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假问题。由于对有效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部份教师错误地把问题的数量当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指标,作为师生互动的一个依据,这是对师生互动的曲解!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满足几个条件:首先问题来源于学生学习实际或生活实际,是真实发生的问题;其次,问题的难度应该适切,既不能地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又不能偏难,如果一个问题偏难,就必须帮助学生设置若干“台阶”,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的设置要做到既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挑战同时又便于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其三是问题的情境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便于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学有所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务必用心,不要求量不求质,要把问题的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

3、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目中有人

“目中有人”是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细节,课堂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在于学生是否完成了预设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的优劣也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激情,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可事实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举一个案例:在某一次课堂展示活动中,听了一节语文课,教师讲解可谓精致,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盯着讲义,很少看着学生,课堂教学缺少与学生眼神的交流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可以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再比如,在另一节数学课的观摩中,发现在要求学生回答时,教师总是手指着学生“你来说”,我个人认为手指学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对学生的不尊重必然导致学生的反感,从而影响课堂效率。

当然,在同一次观摩活动中,我听到一位老教师的课,他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采用的方式与众不同,他要求一个学生起立回答时从来不连名带姓地叫学生,而且不带姓地直呼其名甚至直接叫上学生的小名,试想如果师生关系没有达到一定的融洽程度时,教师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而我们大家知道,有效教学要求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位老教师的做法是否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呢?

4、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方方面面和表情的细微变化

有效教学不是唱在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落实在每一个“教与学”的细节上,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落实在每一节课上。如数学课上,至少要求学生准备“一尺一纸一本”,一尺是指一把直尺,一纸是指一张草稿纸,一本就是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课堂上教师讲解的重要内容(要注意的是许多学生在做数学笔记时不管重点与否,将课堂笔记异化成课堂实录)此外要与学生形成必要的默契,如用眼神或暂时的停顿示意学生动手演算,用手势示意学生互动交流,而不是每次需要学生演算时总是说“请大家动笔算算”之类的“废话”,当然这种默契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暗语”,与学生约定俗成。

另外,课堂上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如眼神不定、抓头弄耳、脸色紧张等,因为不同的表情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不同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以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5、有效教学学生一个完整的思考单元

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最喜欢的但是很明智的做法是不断地提醒学生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可事实上,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单元,如果教师时不时地进行提醒,就会打断学生正常思考,甚至会扰乱学生思维过程,其次在教师不断提醒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有一种依懒心理,他们期待教师的提示或暗示,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再苦思冥想,从而影响对学生苦学精神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时也会时不时地进行暗示(特别是公开展示课),这种做法同样不利于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教师的“示范”会告诉学生在他人说话过程中可以随意“插嘴”从而养成学生随意“插嘴”的习惯,随意“插嘴”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试想一个人一旦让别人感觉到不尊重他人的话,他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而得不到他人信任和尊重的人怎么可能真正事业有成呢?

6、有效教学需要一个激情的开篇

开篇是弹词演员演唱故事前先弹唱的短篇唱词,它是正书的引子,也指小说等作品的开端。“开篇开得好,事情成一半”,设计巧妙、富有激情的开篇对课堂整体效率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开篇,但真实情况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注意到开篇的设计,有些教师在师生问好后千篇一律地用“上一节我们讲了……,本节课我们继续讲解……”等类似的套话,师生问好时也是无精打彩的,给人一种随意慵懒的感觉,试想这样的开篇怎么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呢?

我们的观点是要使课堂有效,首先应对开篇进行精致的设计,上课铃声响起,正式上课前的师生问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师生问好”应该精神抖擞、激情澎湃让人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而不应该是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尤其是春秋两季下午的课更要对师生问好作特别的设计,否则只会让我们的孩子在课上昏昏欲睡,教学有效性也无从谈起了。此外,每节课的前三分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在课前三分种上下功夫,我们可以把课前三分钟比作是一首乐曲的引子,也可以比作是一部戏曲的序幕,生动有趣的课前三分钟不仅可以在整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引导作用,甚至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着诱导激励作用,相反,则会抑制整节课的学习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