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一词的由来
——读《瓮天脞语》札记二则
乃岩
^^一
史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早期流传的水浒故事也都是三十六人,除宋江之外,其余史书不见姓名,至宋末开始出现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到了《水浒》,这三十六人变成了三十六天罡,另外又添了七十二地煞,合成了一百单八个头领。这个演变,一般都认为始于元杂剧的水浒戏,如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里,宋江登场有两句台词:“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的小喽罗。”其他《燕青博鱼》、《李逵负荆》里也有同样的话,于是据此就说这三十六大伙加七十二小伙,就是说的一百单八条好汉。这样说是错误的,这里所说的“伙”,是指许多起义群众结合起来组成的武装集团,根本没有指头领或单个人的意思,因此不能把这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说成是一百单八条好汉,也不能说成是暗寓一百单八人的意思。如果看得仔细一些,这几出戏里不仅不说一百单八人,而且剧中明确指出梁山泊这时还是只有三十六将。如在《双献功》里,宋江就说:“名达天庭,聚三十六员英雄将。”在《燕青博鱼》里,宋江说:“俺三十六勇耀罡星,一个个正直公平。”在《李逵负荆》里,李逵对宋江说:“我对着这三十六(按,应该说三十五)英雄,我可便说得知。”在《争报恩》里宋江说:“聚义的三十六个英雄汉,那一个不应天上恶魔星。”一个叫李千娇的妇女说:“不争害他第十一个头领,那三十五个就肯干罢。”以上有的是在同一出戏里,宋江在说完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之后,紧接着又说了三十六将,可见这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完全是指的小喽罗的集群,而决不是单个的头领。在元杂剧里,水浒英雄还只是三十六人,那末,在《水浒》成书之前,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百单八人的说法呢?从现在看到的材料,最早还是开始见于《瓮天脞语》的宋江这一条,宋江在李师师家的题壁词里云:“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这六六加八九,正好是一百单八人,下一句暗寓盼望受招安的意思。这时大约是元朝初年,和元杂剧的时代差不多,而出处不同。
^^二
在对《水浒》的研究和评论中,有一条水浒故事的材料很为人们所注意,说的是宋江潜至东京妓女李师师家,写了一首《念奴娇》小词,词中描写了梁山泊水寨的风光及其盼望受招安的心情。这是《水浒》成书前的一个传说,《水浒》作者后来把它全部收录在《水浒》第七十二回里,加以改写,作为宋江企图通过李师师枕头上的关节,求得宋徽宗的赦宥,以获取招安的重要情节。这条材料很有意思,在明清两代就多次为人引用过。材料最早见于明杨慎的《升菴词品拾遗》,原出《瓮天脞语》,该书早已亡佚。引用这个材料的人,多不知道这书的作者及其时代。余嘉锡先生在其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考实》里,作了一番考证,认为这个书的作者是宋末元初的邵桂子,他曾著有《雪舟脞语》一卷,《说郛》(涵芬楼排印本)卷五十七录有《雪舟脞语》十条,(其中并没有宋江这一条),余先生根据书名下注有“先名《瓮天胜语》”一句,因而作出这个论断。其实余先生的这条考证错了,杨慎所引的《瓮天脞语》并不是邵桂子的这个书,杨慎在他的《升菴词品》卷五里另有一条记录詹天游写的送童瓮天兵后归杭的《齐天乐》词,后面有几句说明,“童瓮天失其名氏,有《瓮天脞语》一卷传于今云。”和宋江的一条同见于一书,可见杨慎所看到的正是童瓮天写的《瓮天脞语》,而和邵桂子无涉。余先生殆所谓失之眉睫。
詹天游赠童瓮天的词,写于元伯颜破杭州之后,伯颜破杭州是公元1276年,再过两年南宋就灭亡了,可知童瓮天是宋元之间的人。《瓮天脞语》可能写成于元初。明末凌蒙初写有一出《宋公明闹元宵》杂剧,题目下注明原出《瓮天脞语》,或许他这时还见到过这本书。
余先生在他的考证里说,有人怀疑这一条(宋江至李师师家)为明代人所伪托,或谓“出于升菴(杨慎)杜撰”。他认为“升菴虽好伪撰古书,恐不至依托近代人小说以取败露”。并说所记《念奴娇》小词,决不是出于宋江之手,认为这是宋元间的传说故事,词为好事者所撰,这话说得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