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我妈这个人
(2018-05-09 04:33:18)文/ 沈嘉柯
《读者》杂志校园版采访,请我谈谈父亲或母亲,我就聊了下我妈。编辑又要求别太严肃,别端着作家架子一本正经。我就松一口气。其实闲聊起来,更真实舒服。
问:用一句话形容你的母亲?
答:我觉得她特别像浣熊,必须得把屋子里各种东西弄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当然了,换个说法,叫洁癖。
问:你的母亲从事什么工作?怎么看待她的人生?
答:太丰富了。她当过国营单位食堂的厨子,做过面条厂女工,还做了十几年办公室出纳。人生经历多,一肚子各种各样的职场故事。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可惜她那个年代女孩不让多读书,不然早就写出一大本故事了。
我有一次帮她记录了一下,我也没找关系,没给她润色,直接发给报纸邮箱,居然真的刊登了。
问:小时候,你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吗?一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
答:我童年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少年时期才回到母亲身边。父亲常年出差,她要上班,我得上学,一般就是晚上回家吃饭见面。有时候她在面条厂加班到深夜,一回家,我听到脚步声醒了,她就给我做个猪油蛋炒饭当消夜,满满的幸福。
问:成年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吗?
答:不多。我在武汉、广州、北京之间跑来跑去,她基本上就是给我打电话。不过她挺能克制的,三五分钟主动挂断。从来没把唠叨的功夫用在电话上。以我对她的了解,她大概是嫌打电话要花电话费。
问:母亲是一个擅长交际的人吗?这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隔壁家换了新主人,她三分钟就跟邻居聊上了。这对我没啥影响,我性格内向,不喜欢跟陌生人说话,没遗传到她的社交本事。
问:你的母亲会严厉管教你吗?喜欢唠叨吗?
答:我觉得她内心是严厉的,不过非常擅长笑眯眯讲大道理,是说教之中不可多得的高手。她可以一个人滔滔不绝讲三个小时,诲人不倦,入情入理。这一点给了我极大影响,写文章也擅长娓娓道来,说故事,讲道理。我猜,如果她也念了大学,指不定就是另外一个于丹老师。
问:第一次感受母亲保护的情形还记得吗?第一次离开母亲是什么时候,怎样的心情?
答:记得,我幼年在水井旁边玩耍,她悄无声息挨近,一把抱开我。我在外地上大学,挺想念她做的菜。
问:你的母亲与父亲是一种怎样的相处模式?
答:相互看不惯,有时吵架,有时温柔,有时说笑,绝不离婚。挺佩服他们的。
问:遇到挫折时,你的母亲是如何面对的?当你自己遇到问题时,是否参照了母亲的解决方式?
答:她遇事越挫越勇。我完全参照不了她,因为我特别怕麻烦。
问:你的母亲在你心中是个什么形象?
答:我小时候觉得她是心思细腻的慈母。结果我长大了,她回忆往事,七十年代全民大练兵,她还摸过抢。打靶的时候别的人惊慌失措,不敢扣扳机,她非常淡定,“啪啪啪”打完子弹。多年后还跟我吹牛,“管它中不中靶心,至少过瘾了。”这么一比,我自愧不如。她个性其实有点像现在说的女汉子架势。
问:你的母亲有什么擅长做的事,或者说特别的才能?
答:一度我以为是清洁整理术,或者做菜。直到我意外看到她青春年岁时绣的花鸟虫鱼和猫咪。其实她擅长美术。我把这些拍照发朋友圈,有个多年友人说,不然你以为你的文学气质从哪儿来的?好吧,也算是遗传了她的才能。
问:你觉得母亲对你影响至深的是什么?她对你的事业或婚姻有过什么具体建议吗?
答:她的口头禅是将心比心。做人一贯原则是靠自己最牢固。两代人相互要照应,但各过各的。
问:你考虑过要小孩的问题吗?如果有了小孩,你会像母亲对你一样对待他(她)吗?
答:想过要孩子。肯定没有我母亲这么费心。
问:印象中与母亲共度的最快乐时光是怎样的?
答:她特别爱吃,懂吃,做菜手艺超级好,亲朋好友一致高度好评。基本上我跟她在一起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吃饭。她有时候自己倒腾一些新花样,有一回拿豆豉炖章鱼,再加嫩豆腐葱花,吃肉喝汤,浓香鲜美,勾魂摄魄。搞得我那些作家朋友至今大流口水,念念不忘。
问:你的母亲看你写的东西吗?她如何评价?
答:她一直夸我写得好,其实她都没怎么看过。她眼睛视力早就退化了,不看报纸杂志图书。充其量看看电视。感谢她给足我面子。
问:你觉得你的母亲快乐吗?你觉得你像母亲的地方多吗?
答:大部分时候她能自得其乐,挺顽强。柔软脆弱的时候,她就哭得厉害。不过我陪陪她就好了。我像她的挺多:卷发、容易吃胖、深情。
问:最想为母亲做的一件事?最想对她说的一句话?
答:我特别想让她闲着。但她闲不住,心慌,非要上班找事做不可。她说如果我中彩票了,她就彻底退休养老。
我最想对她说的是,我会坚持买彩票的,中奖了希望她说话算数。
然后,等我赚了一百万,就骗她说我中奖了。
沈嘉柯随笔集:《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