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谈文化 |
□ 沈嘉柯 作者系书评人
马家辉的这本《大叔》,充分满足了我的好奇与趣味。人生在世,一种是李宗盛在《山丘》中写的那般的时不我与哀愁,一种是马家辉这样的,既然少年时代远去,岁月渐老头飞雪,奔向中年奔向老年最终成为墓碑上一个名字,那就痛痛快快地活,说话为文,顺从自己的心。
马家辉青年就在报社入行,可以说是见多了文采风流。这本《大叔》有草木气息,马家辉专栏写了三十年,好比一支笔为城市按摩。风物人情,船桥楼宇,作家明星,一条马路一支酒,大叔自有大叔的温柔用情。所谓大叔也不过是韩剧重新塑造的流行说法,其实就是俗话说的老男人。好在人老心不老,马家辉没有倚老卖老的文字,时下新鲜热门的东西,了如指掌。
他分析大叔控这个词,也是因为看了吴秀波的电影。马家辉联想到的是,女性也可以直接表达对男性的审美挑选,可以从欲望焦虑里解放了。至于大叔熟男,可亲近但不可彻底交付,因为风险也高。这是调侃,也是实话实说,他本来就研究过心理学,看法挺靠谱。
聪明历练如他,自然也有自省。一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作家。没有宏大叙事,他只有民间小传。他写有钱人开着保时捷追求女孩子,实在是胜之不武,讽刺得妙。
我曾经在微博上玩过一个笔迹分析的游戏,拿马家辉的字下手,说他一张纸上三种笔迹说明多重人格面具。我问他准不准。他看到后回说全中很对。其实这不只是他的特点,是大部分大叔的共性。阅历锻炼出人格面具,社会角色要求你儒雅君子一派斯文,稳重内敛。但写文章还是丢开那个劳什子,真性情畅所欲言才爽快。看得细致的人,其实不止在书里读懂大叔,还可以读出各种年代发生的大事。
年轻读者只爱热闹,嫌弃絮叨,比如追捧马家辉的《爱上几个人渣》,因为里面有满满的名人八卦。其实对人世间的看法,到了大叔这个年纪,重要的东西往往都写在闲话叙述背后,需要同样时间积累的人去意会。
五十岁知天命,有人选择继续扮演角色,有人觉得必须做回自己。也许我们并不能如愿见着不朽,但至少可以回到本真,跟那个内心的自我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