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需要的是冷静和专业

(2013-04-26 03:00:43)
标签:

文化

分类: 谈文化

最需要的是冷静和专业

文 沈嘉柯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事过几年,我忽然看见一条新闻,一位写恐怖小说的作家李西闽自杀,还好他得救了。他就是亲身经历汶川地震被埋的人。还有一位叫冯翔的地方宣传官员,失去亲人自己还得投身救灾,但他后来自杀了。

       我忍不住想,为什么他们没有得到有效的心理援助?比如冯翔本身就是直接受害者,儿子遇难,却还要去帮助别人,然后他自身被痛苦压倒了。这种创伤性的愤怒,在我心头爆发过,自己处于很安全远距离的武汉,有段时间晚上还是做噩梦,梦见身临其境在地震现场,醒来后喘不过气。我痛苦自己不能去现场援助。

因为从事过心理刊物工作原因,我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去咨询专家查阅资料,原来看着同胞受难,没法作出更多援手的旁观者,觉得无法多多分担那种不幸,内心也会焦虑自责和不安。这是心理学里的间接创伤”,我应该先帮助自己

就在雅安地震后的第二天,我读到三联记者土摩托采访日本地震后写的手记《人定胜天》。

他细致考察日本后的反问近乎无情冷血:“你到底是喜欢那种洒狗血式的抗震救灾表演呢?还是喜欢分工明确,处处考虑成本的日本式救灾呢?”

“建筑的防震技术说起来并不难,只要有钱就行。新建筑可以用法规来强迫开发商加强防震,老建筑怎么办呢?如果把所有老建筑都加固一遍,谁来出钱呢?人定胜天是可行的,但必须考虑成本。日本人把灾难分成了好几类,投资效益高的防灾措施先做,比如抗震、抗火灾等等,如果遇到百年一遇的大灾难,那就认命,并依靠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救灾体系,慢慢去消化它。

发达富裕的日本饱受地震侵害,这个国家所能做的,是累积经验,努力冷静和专业地去抗震减灾。著名的NHK电视台,不断反省学习,从前的报道带着入侵式的粗暴,直接呈现遇难遗体,逐步进化到不用感人音乐,不去呈现嚎啕痛哭,不干扰救灾。

所以,不管是当时一连串的紧急抢救,还是人们之后要面对的漫长哀痛创伤期,不管是新闻媒介的现场报道和事后跟踪,还是渴望志愿援助的大众,都需要冷静和专业。

从汶川的报道,大家才知道了被物体挤压的人,会有横纹肌溶解症,救出时不经专业处理,很快会死去;从心理专家那里,我才知道何为“间接创伤”,失去亲人的冯翔,应该退下来接受帮助。相对较远的大众,出钱出力之外,自身要警惕不要受到间接创伤。很多家庭基于善意同情,志愿收养孤儿,但他们不了解心理创伤孤儿的应对相处知识,反而陷入痛苦难堪。

即便是好心帮助,也需要冷静专业,和我合作数年杂志专栏的心理专家朱文波提醒“不要说鼓励孩子坚强这类话,他们会陷入更大的无助。要经常性关切孩子是否在害怕,鼓励把害怕说出来。大人要做的是信心传递和陪伴,让孩子坚信得到保护,不会被失控淹没。”

以此对照,汶川地震后,孩子们被迫接受采访,一再上电视挖掘痛苦,煽情催泪二度三度伤害,这是何等不专业和狂躁。

众多民间预测的“神道”浑水摸鱼,地质科学界站出来澄清“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应当选择相信专业科学家,因为这与地震部门是否渎职是两回事。

回到心理学的角度,把人定胜天的“定”解释为安定,非常适合。国民整体学习着冷静专业,从自己开始安定下来,做好本职。有了上次经验的,前往一线,缺乏经验的,已捐钱出力送去物质,就放松自责焦虑。不能支援,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平静下来,不添乱即可。如果当下能做的有限,那就把心力留在后继的漫长援助中,比如受难者家属,这同样必须在专业指导下去援助。譬如我自己,尽量用擅长的通俗文字,去做救援的心理学普及传递,以文学安抚读者和自己的情感,反而更加克制专业。

不管是这次的雅安地震,还是其它灾难,愿受灾的人得到传媒、医学、心理学等等的冷静专业的报道和救助,愿我们一起努力,走出浮躁煽情的救援,定而后安,渡过哀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