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在城市,就在乡村

(2005-12-28 21:49:43)
分类: 专栏随笔
 

 不在城市,就在乡村

 

:沈嘉柯      《湖北画报》

 

那个假期,我们以游客身份迫不及待去享受一周的自在。在温暖明媚天气的异国,清晨在斜身入窗的阳光里醒来,然后在日光里,欣赏法国乡下农场葡萄园的碧绿。临时居住在当地农民稀疏地交谈。与城市中心人流汹涌的购物街道,截然不同。

我们去异国,也要去乡村看看。这个建议是来自朋友。一行到南部的卢贝隆山脉蜿蜒而出,一派浓荫里看见杉树橡树的身影。当地的一个居民说,天高气爽的时候,还可以遥望蔚蓝的地中海。

晚餐自然是在当地解决的。与城市精致手艺分量稀少的餐盘比较起来,一道一道豪迈的充足的菜肴,酱汁鸭肉、猪肉饼,块头十足,还有面包和葡萄酒,让人的肚子分外满足。且价格不贵。

好像不管在世界哪里,乡村给人的感觉总是饱满的,放松的。

一个又一个匆忙的都市人,陷入繁华,失去宁静。总带着疲倦神情和急躁,胃口不佳,生活乏味。

于是想要逃离,逃离到乡村去。我们安排一半的时间来乡村,是明智的。

乡野的气味是熟悉的植物芬芳,呼吸着悠闲的空气,身心安定。微笑在脸上荡漾开来,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所有的人生,不是在乡野,就是在城市。仔细想一想,不论什么地域,是的,不是在城市,就是在乡村。文明的界限在现代不断融合,但分界的轮廓仍然存在。乡村是生命的另一道信仰。

出行昂贵,如果不能够常常远足,其实在身边,我们自己的国度,一样藏有无数美丽的乡村。在路上的先行者们,为我们挖掘地理上广阔曼妙的细节。其实,我们的乡村,也藏有中国的美妙人文细节。只是它们被发现,有的还隐匿。但我相信,热爱它们的人,总会彼此邂逅。

乡村之美,总是沁人心脾的。

中国的那些乡村——种类也不少。据说有做研究的民俗专家划分出几个类型。

有田园风光型,平原陆地的乡村多是这般模样,叫你忘却俗世。

有山水园林。要你感叹民间建筑工艺的精妙。

有古朴农庄。古民居院落里,幽幽时光慢放脚步,一百年太短,不够浮生偷闲。我在山西就目睹过连绵的农庄,恢弘之极。

有民俗文化,见识同一天空下,风土特殊风情各异的博大地域。不知道乌镇算不算这一类。至今仍然居民常住的乌镇,有着活生生的民俗味,试图上前拍摄一位老太太,结果被吆喝一声,那还是,请勿打扰闪避开为妙。站在一个树林僻静的角落,我默默吹了一刻的风,那一段时间刻度,我有一种遗忘时空,安顿于此的错觉。

还有现代乡村型。占据传统之美,又尽量满足现代文明便利,那是未来中国人居的大趋势。文明并不一定就是矛盾的。在处理规划好的地方,是可以做到兼顾的。外面飞檐古风,里面彩电冰箱和洁净地板,舒适的同时,兼顾美丽环境。

不管哪个类型的乡村,都氤氲着迷人的气息。

要说哪里是中国最美的乡村,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抑或对于观赏者而言,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最美。最美的标准盘桓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那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心灵的接纳。

台湾作家侯文咏有过一段文字,于人生最低落时,做了一次夏日之旅,他“夏天遇见的那些水田里安静地成长的稻禾、水田里倒映着无语的天空,慵懒的云朵,以及满屋子嘈杂地吃着饭包的人的影像。每次想到这些影像,不知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就会稍稍觉得心安了一些。”

这种生命的体验,我心有同感。人,离不开乡村,因为那里的风物光影,是一道灵魂的回归风景线,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原风景”。行经水生云起,稻田乡民,村落暮烟,生命的节奏与内在的时钟,调整回正常。

汲取静谧的力量,重返城市后,将有力量与平静去迎接无尽岁月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