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家文化玉人的再分析及变化进程图解

(2013-03-18 22:01:21)
标签:

齐家文化

墨绿色玉材

玉人

古玉特征

文化

分类: 习玉心得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钱宪和先生关于术《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的玉质、次生变化与工艺制作技术》一文不知玉友们有没有留意过,这是针对齐家文化玉器旗帜性地最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钱先生在对“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的玉质”分析、研究之后,归结为如下两方面:一是齐家文化玉器所用玉材种类极多,有质地极为细腻均匀的微晶质玉材,有组织均匀的粉晶质玉材,组织均匀的细晶、中晶、及粗晶玉材;二是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与其他地区的玉质又不很相同,不论是微晶、粗晶,齐家文化玉器有一同性是质地均匀,颜色常为青玉、青白玉和墨玉。青玉常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细腻微晶质地的玉器玉质带有乳质感或瓷质感。

   在齐家文化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玉质精美的玉器,过去有学者将它视为和田玉,并认为是先民最早使用和田玉的见证。恐怕实际却不然。因为甘肃、青海的玉料的检测表明,硬度也在6.2度以上。所以,我们不能将玉料组织均匀细腻、触摸时有细腻感,看起来有乳质感或瓷质感的齐家文化玉器,就断定为和田玉,只能说它近乎于和田玉而已。要知道我们的祖国,西土多美玉!

   在黄河上游地区这块土地上,在齐家文化之前,有着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且经历过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厂期和半山期)。马家窑文化的原始手工艺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玉石器制造,而且还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寓意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写出来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丰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还因为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齐家文化分布的范围内外有着十分丰富的玉矿,这在《山海经》早就有明确记载。在出土齐家文化玉比较集中的地方马寒山等地至今还在开采玉矿。

    礼神和祭祀活动的需要以及齐家人爱玉崇玉的观念,恐亦是齐家文化玉器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喇家遗址的发掘清理中看到,在填土中的玉器、玉料被有规则地陈放的例子,似都可视为齐家人爱玉崇玉的表现。因为在当时的工具、工艺技术条件下,琢磨出每一件玉器都要付出很大代价,花费很长时间。喜爱玉器又没有那么多玉器怎么办?所以,在随葬品中玉器半成品、玉蕊以及玉料都用上了,如此等等。齐家文化的这样的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齐家文化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好,现在来看看下图这件玉人的比对图。上一幅均为2012年3月份拍摄,下一幅是2013年的3月份,也就是现在所拍摄,所有的图都是这样一种比对次序。没有盘玩,只是偶尔会握在手里仔细观赏。

http://s9/mw690/44543372gd80184276ec8&690

http://s7/mw690/44543372gd81505c448c6&690


http://s2/mw690/44543372gd801838f61c1&690
http://s11/mw690/44543372gd8150b506dea&690




http://s6/mw690/44543372gd80196d805e5&690
http://s10/mw690/44543372gd815101ee3e9&690


http://s5/mw690/44543372gd801976a1dc4&690
http://s16/mw690/44543372gd81514ba773f&690


http://s13/mw690/44543372gd80198ced3cc&690

http://s9/mw690/44543372gd81519d28848&690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不少的钙化处都有了明显的玉性恢复。玉人上手细腻润滑,但缺少油糯的感觉,透光性相对较差,我反复将其与手中的一件和田碧玉玉的手串作感观上的比对,硬度,质感,色泽都无明显的差异,但这件玉人的玉表如同瓷娃娃般没有和田玉那样油油糯糯的特征,因此个人认为她的材质应当不是和田产碧玉,而是同和田玉高度近似的一种墨玉玉材,再来看几张图片。

http://s3/mw690/44543372gd81575f0e3a2&690

http://s13/mw690/44543372gd815787ba64c&690

http://s5/mw690/44543372gd815a8bd8404&690

在古玉鉴识领域,10个人可能会对同样一件玉器有着10种不同的见解,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所能做的,只是将器物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在玉友们面前,孰是孰非,玉器自己来诠释,玉友们自行来判断。恩,接下来呢,我们来“看图说话”。贴一组微观图。

 

http://s1/mw690/44543372gd82897f7df80&690



                帽子下方额头处的蚀孔,洞口边缘极薄,若放大观察洞内,一定是外口径小而洞内大。

http://s15/mw690/44543372gd8164f89df2e&690

                        右眼阴线之上的蚀孔,说明是先有了工而后才形成的孔洞。

http://s3/mw690/44543372gd816523bf6f2&690

右眼玉质钙化处依旧湿润有加,阴线线底包浆同玉表完全一致。

http://s9/mw690/44543372gd8165fa74e68&690

                                   嘴部,无需再解释。

http://s10/mw690/44543372gd828b2b2f1b9&690
身体与腿部及手部的连接处(因是跪姿么),看看这些古老的碾琢痕迹,这些看似凌乱的细小的阴线以及一些微小的突起物(一种次生现象),我每每看到这些状态就会出现一种莫名的兴奋感,或许在我的潜意识当中我认为这就是世上最淳朴但却是绝美的艺术品。

http://s15/mw690/44543372gd828c94c30fe&690

    这是头部的一个侧写,玉质润泽感很强,耳部阴刻及眉眼的特征您来体会。。。

综上所述,这是一件墨绿色高密度玉材所琢制出的跪式玉人,从玉材、形制、明显干燥土坑的出土特征、特有的瓷器般的玉表特点及图片所提供的所有的信息,可以证明其是来自于现在的甘肃一带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玉人形象。4000年前的先民们非常重视种族群落的生殖繁衍能力,以此来壮大自己的群体力量,也就是常常提及的“生殖崇拜”,因此精心琢磨出了这样一件孕妇形象的玉人,可能是做为一种部落的图腾符号或者是祭祀礼神用的器物,个人观点,欢迎指正。至于这件玉人所包含的古玉特征,您通过图片认真体会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