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钢的琴》的10个简单理由(图)

标签:
娱乐钢的琴影音评论秦海璐王千源东京国际电影节张猛小人物 |
文/丑鱼尼莫
喜欢一部影片或许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但爱上《钢的琴》,却真的能列出很多个让你无法拒绝的原因。
看《钢的琴》起初就是奔着秦海璐去的。在内地女星中秦海璐绝对算得上是实力演技派,性格泼辣,为人直爽,将《钢的琴》中敢爱敢恨,能歌能舞的底层草根演绎得活色生香。
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王千源的倾心之作。《钢的琴》虽是小片,可男女主演都来头不小。《榴莲飘飘》让秦海璐成为内地首个台湾金马影后,而《钢的琴》则让王千源荣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大奖。2010年10月31日,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入围竞赛单元的华语片《钢的琴》主演王千源获最佳男演员奖,而看过影片的观众无不赞许,王千源或将可谓实至名归。
梦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钢的琴》是一部颇有文艺范儿的现实主义影片,生活化,人文化使影片处处充满生活激情。男主角因不想让女儿离开自己,答应为其整一台钢琴,因此,为了成就这么个天大梦想,他们开始手工制作钢琴的历程。梦想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是无奈的,尽管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挫折与磨难,但痛并快乐着,幸福终究属于他们。梦想有多美,生活就有多好,我想这就是《钢的琴》蕴含的励志意义。
真实再现生活本质。看《钢的琴》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古朴的工厂,破旧的厂房,憨实的笑容,朴素的闹腾,《钢的琴》展现的就是一副民间草根阶层的生活实景画卷。一群小人物,形形色色,来自各自领域,有着鲜明的缺点,但同样也都有明显的优点,对生活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对家庭事业的责任等等等等,都好像观众身边的点点滴滴,观影中倍感亲切朴实。
幽默却不恶俗的温情喜剧。同为生活文艺片,与《观音山》相比,钢的琴没有那么灰暗、沉重。影片处处充满了喜剧元素。无论是台词、情节,抑或是演员的表演,生动活泼,诙谐幽默之中尤见生活,让你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无不审视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主演精彩,群戏亦然。《钢的琴》男女主演秦海璐、王千源的表现本色、自然、平实、真切,无疑是影片最大亮点。不过该片群戏亦非常精彩。这群小人物各自身上都有不少的毛病,有的女儿未婚先孕,有的刚从监狱出来,有的却是黑社会混混.....但在制作钢琴的过程中,这帮问题不少的小人物,各自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回归了作为人的真正属性,在打造钢琴的进程中历练了自己,改造了自己.....
感人落泪的兄弟深情。《钢的琴》反映的是普通市民的坚强生活,影片除了秦海璐之外,其他基本上全是男人戏,兄弟深情无疑成为该片着意刻画的重点之一。影片中的几个兄弟都是小人物,但他们却充满了大智慧。为了哥们的钢琴梦想,他们集聚在一起,有不快但更多的则是对生活的乐观。他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不畏惧的精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家庭中的亲情,都能让你潸然落泪。他们的喜怒哀乐,平凡生活,使角色更加贴近生活,走进观众。很多人都从中找到了许多共鸣。
文艺之中的商业气息。简单的从故事情节看,《钢的琴》无疑是一部文艺小片,但观影的整个过程却无时不刻的能体会到商业大片的气味儿。画面的剪辑、特写,给力的音乐的效果,鲜亮的色彩配置....都为这部内心简朴的小片披上了些许华丽的外衣,文艺之中不乏商业特质,实属文艺片中的佼佼者。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这或许是国内影片的一个怪圈,生活气息浓烈的文艺小片总能获得世界的赞赏与认同。此番张猛导演的《钢的琴》也没有走出这个套路。据悉,自2010年开始参加各大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评审以来,《钢的琴》屡获国际电影节追捧,在国内的大学生电影节上,也得到三项大奖,足见其影片质量之高。
新锐导演的生猛之作。《钢的琴》是张猛导演的第二部电影作品。作为国内年轻的新锐导演领军人物,张猛2007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耳朵大有福》就曾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受到意大利乌迪内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电影节的邀请。时隔三年,张猛携剧本《钢的琴》再出发,工业时代烙印下的小人物辛酸质朴、激昂向上的生活状态,深深打动了韩国“野蛮三部曲教父”郭在容,后者主动请缨担任监制,放言张猛的《钢的琴》将把中国情感文艺片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直以来,国产电影的档期与票房都被几大知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垄断者,无论他们的影片质量如何,即使在口碑极差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票房的大丰收,而文艺小片的导演却处处面临险境,对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而言,这是极不正常的一种现象。而作为国产影片的忠实观众,我们有义务捧场新锐导演的倾力之作,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走向全面的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