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乌蒙流浪者
乌蒙流浪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040
  • 关注人气:55,4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缘独舞:我在贵州的四年支教岁月(19)

(2008-04-28 13:39:03)
标签:

杂谈

视觉/图片

生活记录

支教

社会纪实

乌蒙流浪者

休闲

分类: 心途:我的支教路.日记连载

 <<边缘独舞>>---我在贵州的四年支教岁月 长篇连载(19)

             

      这个寒冷的冬季过去了,苗家小镇进入最美丽的季节,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幽香。春天来了,站在学校操场,俯瞰千山万壑,满目的诗情画意。

      乡政府一位干部摆酒,今天全校老师都去喝酒去了,学校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静得让人心慌。独自一人在操场上打了会篮球,觉得有些无聊。平时的清晨,总会有几个老师聚在一起打打篮球,说说笑笑,感觉有滋有味。一个人就不一样了,学校的操场位于半山腰,一不小心篮球滚到山脚,足足要花好几分钟才能把篮球捡回来。

     “摆酒”,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人情世故,礼尚往来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接纳的,但这里摆酒风之浓之烈,摆酒名目之多,着实让我瞠目结舌。搬家摆酒,嫁女摆酒,过生日摆酒,亲人去世摆酒,生小孩摆酒,小孩满月摆酒,小孩剃毛头摆酒,小孩升学,孩子参军等等都要摆酒庆贺,更有一些诸如“划筷子”等等摆酒理由,真让人搞不清弄不懂。尤其是在春节临近的时候,老百姓都闲下来了,你家摆酒我摆酒,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学校一位老师对我说,这个季节,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里,大都是赶着去喝酒的,酒席满天飞,城里乡下上空都飘浮着浓浓酒肉味。边缘独舞:我在贵州的四年支教岁月(19)

      人家摆酒你吃酒,这酒可不是白喝的,得送点礼金,而酒席越多,要送的礼金就越多,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沉重负担。不要说农村里的乡亲们,就是领着工资的老师们,也叫苦不迭。寒假期间,平均每个老师少则收到几张请柬,多则会收到十多张请柬,老师们戏称每张请柬都是一张红色的“催款单”,收到请柬是要去赴宴的,这是面子问题。以前去吃酒,送个三五几十元钱就可以了,现在可不行了,没有一两百元是拿不出手的,如果是自己顶头上司摆酒,恐怕还得送更多一些。对于工资不高的山村教师而言,这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两个月的工资大都成为喝酒的礼金了,因为春节期间花钱的地方太多,不少年轻老师在放寒假的时候还得预支两个月工资,今年花明年的钱。因此,不少老师都变成名符其实的“月光族”。

      由于山高路陡,亲戚朋友来回一趟要花上很长时间,因此这里摆酒也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酒席从上午一直摆到晚上,客人随到随吃,这一批客人吃完后,下一批客人再接着吃。因此虽然每次酒席可能有数百人参加,但一点也不显得拥挤。除了专门做菜的厨师外,还有专门的记账先生。哪家送了多少礼金,都要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这是关键,礼尚往来,这次人家送了多少钱,下次人家摆酒的时候,就要送给人家多少钱。虽然第一次看到这种场景的时候很不适应,总感觉到亲情友情都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细细一想,又觉得颇为道理,市场经济时代,这笔账是要算清楚的,亲兄弟还要明算账,更何况是亲戚朋友呢。摆一次酒席,盈亏与否还得看账面记录。

      我曾经在《贵州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贵州摆酒的专题报道,题目是《变味的人情酒》,报道说,人情债就是无形的绳索,捆绑着无数的家庭和个人,原本情理中的礼尚往来,却因泛滥成灾而逐步失却了本来面目。在一些贫困山区,你摆酒,我摆酒,折腾出不少的荒唐事出来。某市直单位职工陈海(化名)为了摆酒敛财,竟然租来一个三陪小姐举办婚礼,敲锣打鼓拜堂成亲,扯开场子收礼金,收了三万块钱,事后陈海给这个三陪小姐300元钱的报酬。另一个陈姓的中年男子,短短几年内竟然摆了十二次酒席。3个儿子结婚摆酒3次,3个女儿出嫁又摆酒3次,3个儿子搬家摆酒3次,自己老父老母去世摆酒2次,自己搬家又摆酒1次,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次酒席,虽然收的礼金越来越少,但每次都不会少于一两万元,累加起来,收益率也高得惊人。

      在这篇报道的结尾,记者有一段精辟的总结:这样酒,那样酒,名目繁多迷花眼,转了这家转那家,跑断了腿,跑伤了神,跑得个囊中如洗,跑得个大地蒙尘。边缘独舞:我在贵州的四年支教岁月(19)

      真是一篇很不错的报道,而且似乎触动了政府部门的神经。不少县乡都发文限制党员干部,领导干部摆酒敛财,但遗憾的是,效果甚微,摆酒之风并没有收敛,反而闹出更多的荒唐事。

       贵州的很多地方还很贫困,甚至连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但摆酒之风如此盛行,看上去是如此不协调。我总在想,贵州的摆酒之风的确有些过度了,有些人家摆酒多,收入就多,有些人家摆酒少,收入就少,有些人家长时间不摆酒,就亏大了。于是,巧立名目摆酒之风就随之而兴盛了,冤冤相报没有尽头。有户人家的小孩子考上县城中学的高中(注意,是考上高中而不是考上大学),居然也摆酒“庆贺”了一番。还听说一件更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某户人家为了摆酒获利,竟然在三年内两次迁坟,摆了两次酒,当地人都说这是吃死人的酒,活人发财。

      酒度的过度泛滥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变味的酒席事实上让人情愈加冷漠。我时常看到老师们拿到“请柬”时脸上无奈的表情,尤其是对于年轻老师而言,负担就显得更为沉重。因为他们的工资收入不高,而且距离自己摆酒收回本钱的时间还比较遥远。

       但要想改变这一切真是太困难,其实这不仅仅是民俗民风的问题,还有更多现实的原因。

       不过我依然希望这样的情况能有所改变,让人情酒味道回归纯正,让人情酒不再成为负担。

 

 

大山深处,即将消逝的人间仙境(组图)

乌蒙流浪者.带着画笔去支教.网上画展之二:国画系列

 乌蒙流浪者.带着画笔去支教.网上画展之三:装饰画.蜡笔画系列

乌蒙流浪者.带着画笔去支教.网上画展之四.花鸟画.书法系列.

 

   边缘独舞:我在贵州四年支教岁月.图片连载

  边缘独舞:我在贵州四年支教岁月.日记连载

    边缘独舞:我在贵州四年支教岁月.绘画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