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缘独舞:我在贵州的四年支教岁月(3)

(2007-09-22 20:43:56)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社会/纪实

生活记录

支教

原创文学

分类: 心途:我的支教路.日记连载
        
       波音737腾空而起,深圳,这座繁华的都市,这座曾经寄托了我无数梦想的都市消失在云端。

  三年前,我也曾经离开这座城市远赴山村支教,领导的致辞,记者的采访,鲜花和掌声伴随身边。现在,我静静地离开这座城市,我拒绝了领导,同事和朋友的送别,背着行囊独自走上了西去的征程。边缘独舞:我在贵州的四年支教岁月(3)

  我真的向这座城市说再见了,在飞机腾空而起的一瞬间,泪水浸润眼眶,我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孤独一人,走向远方,也许,这样的人生之路总会让人有些伤感。很多朋友都劝告我,在这个越来越现实的社会里,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路途太艰难了,会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我理解朋友的忠告,相信理想主义者大都以“悲剧”谢幕,可是,我已经踏上征程,就不会再回头,即便前路坎坷密布,即便被现实碰撞得头破血流。

  昨天晚上,朋友老刘说我已经走上“死路”,支教结束后再回到深圳,什么都没有了。我说,没有那么恐怖,我走上的最多算是一条“绝路”,走在人生的边缘,我相信自己可以绝处逢生,可以在边缘独舞。

 

 飞机越过珠江三角洲,桂林山水,滑落在贵阳龙洞堡机场,贵州的山山水水平铺眼前,我生命中的第二次支教旅途开始了。

  汽车在云贵高原的千山万壑间穿行,山峰流溪、梯田村落,如诗如画的美景在眼前飘逝。秋雨徐徐缓缓地洒落下来,山里弥漫着雨雾,司机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车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名不虚传。边缘独舞:我在贵州的四年支教岁月(3)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其实贵州的风景是非常美丽的,汽车拐过一道弯,眼前所见就是一道美景。只是在美丽的风景背后,贫寒与艰辛相生相伴,挥之不去。

  从贵阳到县城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汽车在中途一个饭店停下来休息,而就在饭店的附近,就是耸峙的群山,群山深处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两边悬崖峭壁,公路从河对面的群山之巅绕到河谷,再从河谷绕到山顶,数十个急转弯让山道象一条飘带缠绕着悬崖峭壁,看上去很壮观也很美丽,但这条山道却充满危险,交通事故不断。

   汽车喘着粗气晃晃悠悠地靠近县城,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城周围群山环绕,风景相当不错,但县城街巷却显得很杂乱,行人,自行车,三轮车挤在一起,吵吵嚷嚷。大街小巷挂满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标语,在山风的侵袭下肆意地招摇,不少标语已经被撕成了碎片,破败不堪。

  小城虽然有些杂乱,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我喜欢这座小县城。

 

        背着行囊,我走在小城熟悉的街巷间。我要先到县团委和县教育局去提出支教申请,办好支教手续,才能重返我曾经支教的那所山村学校继续支教。

      “张老师,张老师!”身后传来一阵呼喊,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朝我跑过来。

      “老师,你什么时候来的,就你一个人吗?沈老师,郭老师没有来吗?”

        我竟然遇到了三年前支教时的第一批山里学生,他们都在县城读高一了。师生重逢,其乐无穷,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沈老师和郭老师过一段时间会来看你们的。”我对他们说。沈宇岚是他们的语文老师,郭祥萍是他们的英语老师,我是他们的数学老师,那一年我们三人搭档,伴随这群学生度过了一年的求学岁月。

      “老师,我们吃烙锅去吧。”学生带着我走向他们在县城租住的宿舍。

        烙锅,是我支教那片山区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把土豆切成颗粒,用菜油煎到七成熟,然后粘上辣椒面,塞进嘴里,那份火辣辣的味道,绝对够美味也够刺激。我在一年的支教期内,已经喜欢上了这道美食,每次到村子里进行家访,我都会主动要求学生准备烙锅,原因有二:一是我喜欢烙锅的火辣味,二是山里学生的家中最不缺的就是土豆和辣椒。

      我买了一些食品,跟着学生在小城街道七拐八拐,来到一座二层楼的民居前,两个学生一起合租了二楼一间狭窄的屋子,屋子里摆了两张床,床下堆了一些煤,放了几袋土豆,床的右侧,摆了两张破旧的木桌,桌子上堆满了学习用品。门口放了一个火炉,一口铁锅,一口铝锅,几个碗,还有一大瓶红彤彤的辣椒,揭开锅盖,里面还有半锅苞谷饭,也就是用玉米碎粒和小部分大迷煮成的饭,在城市,富裕起来的人把这种饭称为粗粮,还说富含营养,价格不低,但在贫困山村,很多孩子每天都吃着这种城里人认为富含营养的粗粮,想想会是什么滋味。边缘独舞:我在贵州的四年支教岁月(3)

      和三年前一样,没有什么改变,艰苦的生活依然伴随着他们,但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能到县城读高中,这些学生已经非常幸运了,当时我任教的两个班一百多个孩子,也就二十多个孩子能读上高中,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获得了来自外界的资助,才实现了读高中的梦想。

      在这片贫寒山区,很多乡镇都没有开办高中,孩子们初中毕业后只能到县城读高中,学杂费,生活费,房租费,每学期至少也在千元以上,对很多山村人家来说,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因此,这里的高中辍学率也非常严重。

       在县城读高中的学生都闻讯赶来了,二十多个学生挤满了小屋,叽叽喳喳的说笑声,打闹声弥漫着整个屋子,他们的开心快乐让我感到非常熟悉而又亲切。

       学生都忙碌着,升火,添煤,削土豆,拌辣椒,不久之后,香喷喷的烙锅就弄好了,用竹签挑起一颗土豆,沾上红彤彤的辣椒,塞进嘴里,我忍不住大声喊,“好久没吃这烙锅了,真想死我了!”

       学生问我,“老师,你们深圳没有烙锅吗?”

 “我在深圳也做过烙锅,但始终做不出这样的味道,深圳的土豆没有我们这里的土豆味道好,辣椒也没有我们这里的辣椒香。”

  “那你下次回深圳的时候,可以带一大堆土豆和辣椒回去嘛,我们这里多得是。”

    呵呵,真是个好主意,不过,学生们不懂,即便是我带一大堆土豆的辣椒回去,也很难做出这样的味道,更多的时候,环境和心境决定了味道。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