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树勋《新政条议》的真正作者
(2022-11-29 14:24:05)
标签:
历史 |
分类: 遇见 |
光绪二十五年(1900)四月,“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入侵。十一月,清廷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十二月初十日,清廷谕内外臣工条议新政以闻,意在振兴国力。次年三月,时任苏松太道的袁树勋呈《新政条议》,洋洋数万言,为清廷开出了变法改革的药方。
清廷下达条议新政的谕旨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各自组建了一个起草奏稿的班子,汤氏成为两江班子的成员,随后又代袁氏起草《新政条议》。
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光绪二十五十二月下旬,刘坤一邀汤寿潜、张謇、何嗣焜、沈曾植赴宁,商议代拟条陈之事。
二十六年正月初,汤、张、何约定先赴沪后赴宁。十一日,何氏卒。十六日,汤氏抵沪。二十八日晚,乘船赴宁。在宁期间,与班子成员张謇、缪荃孙、沈曾植、沈瑜庆、蒯光典等人商议新政、变法复奏等事。缪氏写信将此事告知了金武祥,云“现刘宫保请沈子培、汤蛰仙、张季直、蒯礼卿及弟,预议新政 ”。二十九日,沈曾植致函夫人,谈及一些细节:“廿六见新宁,谈次及旧岁为苏盦所拟书辞,深致钦佩,并有拟复奏新政折意,以日已宴,未能畅谈。次晨,遣人来言,以病,故改日,尚欲改订晤汤蛰仙,明日可到,大略到后当更一谈。谈后定覆奏之局,便无事,可定归期矣。新宁属藩司招呼供应一切,又属幼彦道意,并以季直同寓诸事,皆便辞之。此间熟人如筱珊、伯约、蒯礼卿、陈伯严均来晤谈,颇有燕会,外人或以新宁特招属耳目,甚不愿多酬应,然不能免也”。
二月十二日,张之洞电刘坤一,提出联衔复奏的建议:“变法复奏必宜督抚联衔,方可有益,人多尤善。请公主稿,鄙人当附名......尊稿若成,望即见示。张、沈、汤三君,群贤辐辏,谋议必极精详。金陵定稿后,拟即奏请三君一同来鄂请教一切。此间有郑苏龛、劳玉初、梁节庵、黄仲韬四君,亦可参酌”。得到刘坤一响应。
二月下旬,汤氏完成了两江班子的工作,廿五日赴沪。代袁氏起草《新政条议》应该就是此后的事。
三月初五日,汤氏致电张之洞,谓变法宜先行数事。十三日,张电盛宣怀、刘坤一、袁世凯,高度赞赏汤氏建议:“汤蛰仙稿请速索寄。济歌电云‘变法宜先行数事,不必候回銮’。字字精切紧醒,真见忠君爱国之忱。请岘帅具奏时附片切请”。
十四日,刘坤一电张之洞,云“张、沈拟稿已寄呈。汤代袁道拟禀,十一钞寄,已到否?鄙见张、汤稿宏深博大,意在一劳永逸。惟积习太深,一时恐难办到。沈稿斟酌损益,补偏救弊,较为切要,其中只科举、学堂分途考试,不废八股,尚须酌改耳。似可用沈稿为底本,再得我公斧正润色,必卓然可观。公前拟九条,皆救时良策,有沈稿所未及者,仍拟添入。江、鄂联衘入奏,最为得体,由鄂由宁缮发,均无不可。此稿必须偏劳大笔,先将此数条具奏,得能邀准,实力举办,耳目为之一新。公次数条,相机续奏,总期能言能行。扶危定倾,皆公之力也。”
由此可知,汤寿潜代袁树勋所拟奏稿于十一日寄给张之洞。
十七日,郑孝胥在张之洞处见到了诸人所拟条议,其日记载:“渡江谒南皮,留饭,示议赔款各电,又示张、沈、汤、汪穰卿、吴挹清各条议、袁、陶二奏稿。”
廿五日,张之洞荐举汤寿潜,谓“前安徽青阳县知县汤寿潜,该员品行敦笃,学问淹通,端谨而不腐迂,前在青阳任内政绩卓然,平日讲求经济,博考中外政术,实属才品兼优,有守有为。现以终养开缺,在沪养亲。拟恳恩送部引见,优予录用。”
张氏之所以荐举汤氏,显然与他在此次商议新政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