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志中的湘乡八景是如何演变的

(2022-03-26 08:54:18)
标签:

文化

分类: 故人故土

    

    自宋迪画八景,而米芾等命名为“潇湘八景”后,各地名胜风物景观便纷纷以“八景”相称,如地方志书均予以重点记载,古代湘乡县志就是这样做的。梳理《湘乡县志》中的有关记载,我们发现该地最早的八景体系始于明代。清代,“湘乡八景”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纠缠,最终定型于同治年间。

“涟湘八景”是最早的湘乡八景体系

明代修有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四部《湘乡县志》,它们虽然都不存在了,但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长沙府志》载有“涟湘八景”:飞来佛、罗汉烟、铜坑井、卷帘水、洗笔池、紫荆台、芗泉井、石鱼屏(或称石鱼山)。《湖广图经志书》并收录了戴儒的《涟湘八景》诗。戴儒是明代广东饶平人,成化年间担任过湘乡县教谕。由此可以断定, “涟湘八景”是湘乡最早的八景体系,由戴儒提出,最早载于明成化志,姑且称之为“成化八景”。

     但是,戴儒并不是八景的发现者,只是八景体系的总结者、提出者,因为八景中的每一景都有悠久的历史。石鱼山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芗泉井出现在南朝刘宋,洗笔池出现在唐代,飞来佛、罗汉烟的故事分别产生于五代、北宋,铜坑井、卷帘水、紫荆台至迟在元代已出现。戴儒把它们组成“八景”,盖因其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明万历时期对“涟湘八景”的改变

清代首部《湘乡县志》修于清顺治,清康熙十二年续修,即清康熙癸丑志。清顺治志和清康熙癸丑志中的八景变成了东山起凤、涟水卷帘、笔沼春云、铜坑夕照、碧洲芳渡、紫树元台、芗泉潄琼、石鱼鼓鬛。清康熙癸丑志还载有龙应滨的铜坑夕照、紫树元台、东台起凤诗,龙应河的碧洲芳渡诗,周汝观的涟水卷帘、笔沼春云、石鱼鼓鬣、芗井漱琼诗,正好凑成八景。

据《城南龙氏族谱》记载,龙应滨、龙应河出自湘乡望族城南龙氏,为共高祖的兄弟。据清同治志记载,龙应滨是明嘉靖乙卯举人,做过广东长宁县知县,声名卓著,明隆庆四年(1570年)辞官归家。龙应河是明隆庆四年举人,曾任江西万年知县,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归里。作为出自望族且有声望的致仕官员,他们必与湘乡地方官有密切交往。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县令揭士奇修复迎恩桥,龙应滨为之作记。时周汝观任湘乡县教谕。揭士奇,江西广昌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出任湘乡县令后,除修复迎恩桥、捐俸建城江桥、建县城四门外,又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与邑人贺幼殊修县志,“时称博洽”。进士贺幼殊,是明万历志的主纂人,出自本邑望族花桥贺氏,先后任福建长汀县令、云南兵备副使,入祀福建名宦。洪承畴乡试出自贺幼殊之子贺详门下。

可见,龙应滨、龙应河、周汝观是同时期人,他们的八景诗应该是在揭士奇、贺幼殊的组织下,专为万历志而作的。由此判断,清康熙志中的八景是对万历志所记的一种沿袭,姑以“万历八景”称之。

与“成化八景”相比,“万历八景”的取名充满诗意,每一个名称都是一幅写意画。铜坑夕照对应铜坑井,涟水卷帘对应卷帘水,笔沼春云对应洗笔池,紫树元台对应紫荆台,芗泉潄琼对应芗泉井,石鱼鼓鬛对应石渔屏,审美感受有云泥之别。

“万历八景”对“成化八景”的另一重大改变,就是将飞来佛、罗汉烟剔出了八景,说明万历志对八景的选择标准与成化志是不同的。据志载,飞来佛之事,传说五代时湘乡县北的感应寺,一晚僧人闻到异香,见林际有祥光,遂跟随香气,见一木佛坐竹林中,因迎入寺。过了一年,来了一个外地人,看见木佛后,十分惊讶地说:“这原是我家里供奉的佛。我曾经遭人诬陷而获死罪,临刑之际,行刑人手上的刀突然就断了。行刑官询问原因,大家都说我没有罪,是受了冤枉。我家素奉佛经,有‘刀寻段段坏’之偈。官吏去我家查验,发现佛顶有刀痕。太守将情况向上报告后,我就被放出来了。当我回到家时,佛却不见了。佛托梦说,已飞至湘乡感应寺了,所以我就一路寻找到这里来了。”罗汉烟之事,说的是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县令吴择邻梦见十八僧求住处,早上起来后,将这个梦告诉了助手刘汝一。刘答曰:“听说慈云寺募塑十八罗汉像,而将旧像丢弃水中。公梦是否有此有关呢?” 县令于是命人将被丢弃的十八罗汉像抬入凤皇寺供奉起来。其中阿只多尊者右手小指生祥烟一缕,在空中缭绕不散。

可见,飞来佛、罗汉烟实为传说,算不上风景,且故事荒诞,被移出“八景”是合理的。

清代湘乡八景的更新与否定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县志,即清康熙戊寅志。鉴于旧有八景中的飞来佛、罗汉烟失之荒诞,铜坑无据,石鱼失征,紫树元台、芗泉漱琼均荡然失其遗迹,县志编纂者葛世封采纳了邑中名士简自采、谢天墀的建议,将八景更新为笔沼春云、碧洲芳渡、东山雪霁、杨柳春堤、桐井长虹、重石双清、石磴烟岚、山城晚照,分别指洗笔池、中洲、东台山、潮音阁、铜坑井、重石、承先桥、县城。姑且称之为“简谢八景”。其中,潮音阁、铜坑井、重石、承先桥、县城是新加入的。此处的铜坑井并不是“铜坑夕照”的铜坑井,它“在治南十五里,与八景之铜坑井名同地异,有时亦见虹吐井,在山腰泉出两歧,上下分注数百畦,久旱不竭”,即简、谢以此铜坑井替代了已消失的铜坑井。

“简谢八景”是合理的,但清康熙戊寅志之后的清乾隆志却恢复了“万历八景”,而没有沿袭“简谢八景”。 清乾隆志这么做,可能是认为涟水卷帘、铜坑夕照、紫树元台、芗泉潄琼、石鱼鼓鬛等五景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是不可剔除的。

 “铜坑夕照,即铜坑井,在东岸坪山冈中,相传产石绿,有龙湫,方阔丈许,四时常溢,夕阳西照,则群岫平野,紫翠交映。遇旱祷雨,投以楮币,受则沉,不则浮。元至顺甲戍,州判夏观增躬祷井中,浮一牒,乃延佑丁巳知州贺弼请雨文。洪武三年,知县吴显奏封为铜坑龙井之神,有司每岁一祭焉。”“紫树元台,邑西门外旧有一方池,池中有台,相传水增则台起,水落则台降者。有紫荆树,春花盛发,登临时有异香,俗呼为紫荆台。”可见,铜坑井与紫荆台都是通灵之物,可以预示水旱之灾,对于农耕时代的人们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涟水卷帘,涟水从龙山来,至县学前汇而为泽,无风而纹,自成逆湍,飞雪如珠之倒卷。观涟亭旧在其上,相传水卷则科名盛。”此景与科名相关联,虽然不可信,但它蕴含着人们对科举昌盛的美好愿望。

“芗泉漱琼,即芗泉井,湘乡以此泉得名此说谬,殆亦南阳菊水之亚也。”石鱼屏,《水经注》有载,是湘乡历史最为悠久的风物。可以说,芗泉井和石鱼屏是湘乡知名度最高的地标。

另一方面,清乾隆志修纂者对它们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弥合。对石鱼屏不存的问题,修志者也许“借鉴”了简、谢以彼铜坑井取代此铜坑井的手法,说是有两座石鱼山,一在二坊,一在十都,二坊的石鱼山被旧志选入八景是误载;还载录了易宗涒的考证文章,以昭慎重其事。对芗泉井则进行了疏浚恢复,“国朝乾嘉间,邑人胡国重等复浚,周围甃石”。涟水卷帘的景致不存在消失的问题。但铜坑井、紫荆台还是没有修复。

旷日持久的石鱼山之争

清雍正戊申志和清乾隆志的秉笔人易宗涒,出自县内望族大坪易氏,清乾隆间在慎郡王府任教习,后来做过岳麓书院山长,名望很高。他对石鱼山问题的处理,看上去不失巧妙,却为一起旷日持久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水经注》中的石鱼山所指为何,考证并不复杂,易宗涒的结论也是成立的。但是,作为八景的石鱼山如何界定,不仅是地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清乾隆志以前的县志中,只记载了二坊的石鱼山,八景中的石鱼山当然别无可指,只可能是二坊的石鱼山。但清乾隆志指旧志为“误载”,等于否定了二坊石鱼山的客观存在,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脚。清同治志指出,“乾隆间志,乃以此山离涟水远,高广俱与郦注不合,改定为十都之石鱼山,其说不为无见”,认为旧志说是误载则过分。被列入八景载入县志的景致,能给当地带来诸多好处,人人欲争而得之。长期以来,二坊石鱼山被视为“八景”之一,无疑是二坊的宝贵资源。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剥夺二坊石鱼山的八景资格,二坊都不会答应。凑巧的是,大坪易氏的发源地、聚居地大坪正好位于十都,而易宗涒将石鱼山考定在十都,这很可能使人们产生联想。也许因为易宗涒的声望,民间非议之声无法改变清乾隆志的结论,但它没有消失。七十多年后,它显示出强大力量,致使清嘉庆志、清道光志推翻了清乾隆志的结论,把十都的石鱼山剔出了八景,清同治志云“嘉、道间志仍从旧说是已,而十都之石鱼山置而不录。”但是,争端并没有终止。湘乡县令胡钧为道光志作序,说“嘉庆丁丑,湘乡续修志乘,梓成,外间有訾议者,于是大吏签饬更正。岁己卯,设局重修,录本甫就,而訾议又起”。因屡起争端,大吏下令另起高手重新编纂。“邑志修于乾隆丁卯,其时删订大略,见于前令谢君家麟序言。阅今七十余年,何一经修辑而遂改之不一改耶?”从清嘉庆丁丑(1817年)到清道光乙酉(1825年),县志修了八年才告竣,其间风波频生,石鱼山争端盖为其一。

清同治志对此难题采取了对两座石鱼山都予以认可的办法,均载入志。对于“石鱼鼓鬣”之所指,清同治志仍将其归于二坊石鱼山,而冠以“旧称”二字,可谓智矣。“石鱼山,在治西十里二坊,一名石鱼屏。《水经注》云,石鱼山下多元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旧称石鱼鼓鬣,为邑中八景之一。又,治西南五十里亦有石鱼山,十都,在涟水北岸,上为鲤鱼滩,山高数十丈,广逾十里,山顶有仙鱼庙故址……窃谓二说未容偏执,两山自可并存,均此物产之奇,何必强分畛域?今并载之。”

至此,这场发端于简、谢,延续了一百七十多年的笔墨官司,终于尘埃落定。


(此文发表于2022年第一期《韩公亭》)

方志中的湘乡八景是如何演变的


方志中的湘乡八景是如何演变的

方志中的湘乡八景是如何演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