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北京——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历史钩沉
标签:
十九中梁家花园梁敦彦李新乐苏州街教场小庙 |
分类: 感受北京 |
感受北京——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历史钩沉
十九中,与我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女儿在这里读初中,夫人不但在此上高中,还在这里工作了将近二十年。对十九中历史渊源的探究,源于学校内一通石碑。并以此为引,对十九中的历史做了一些探究,颇有感获。
十九中现在的地面,位于苏州街的路西。苏州街,是通往“三山五园”的一条重要通道。从水路出紫禁城,到万寿寺下船。一直向北,就能到畅春园。所以这里也是通往“三山五园”的咽喉要道。一百五十多年前乃至更早,这里应该有一座教场。现在学校内有一通“苏州街教场小庙”碑。反应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再往西是一片稻田,我八十年代末到北京时,还能在周边看见稻田,并且现在遗留的“稻香园”地名,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有关十九中的最主要历史脉络是:
1、此地原是苏州街的教场,防守“三山五园”的军事设施。后成为梁敦彦的“梁家花园”。
2、十九中源于海淀镇教堂的教会学校,后与“蓝靛厂中学班”合并。“蓝靛厂中学班”在立马关帝庙上课,住在西顶娘娘庙。
3、1952年,现址修建十九中。
曾多次出入十九中,拍了不少照片。现结合相关历史脉络,将相关历史钩沉、照片梳理如下。
1854年,梁敦彦出生(此时和十九中尚无牵连)。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三山五园”。作为防卫“三山五园”门户的教场,很可能受到影响。彼时此地仅仅是一座教场,应该没有什么值得劫掠的。
同治六年(1867),苏州街的教场应该经历了一场重修,重修了教场的小庙并留下一通石碑。石碑的年代不远,碑文尚能清晰分辨。拍下照片后,请李新乐老师帮忙辨认。
碑文主要内容抄录如下:“增修庙宇碑记 大雄氏之教为善教,人能修积者为善果,崇其教修积善果者莫大于建寺造像。京师西直门外,相距十馀里原,目之曰苏州街教场小庙。旧有正殿一间,左右耳房各一间,中殿内供五火神、关圣大帝、马王七位,向来巡捕五营人操之祀也。兹有五营督率、钦加总兵衔,以直省总兵升用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中军花翎副将赵清,号……”
基本意思是,同治六年,一些相关武将出资,重修了苏州街校场小庙。其中主导的应是单眼花翎将军赵清,还有一些参将、游击、守备等军衔的军官。石碑的背面,是这些出资人的名录。字迹已经有些模糊。
庙里供奉的是谁呢?碑文上也注明了,是 “五火神、关圣大帝、马王七位”, “共十一位神圣”。由于是个小庙,供奉的神仙未按一定之规,略显随意,都是道教相关神主。李新乐老师的观点是:“这座庙之所以没有庙名,是因为供奉了11位神圣,所以碑文说到庙名时,谓之“小庙”。这11位神圣中,关羽的名气最大,不妨称之为关帝庙”。我非常认可李新乐老师的观点。
当时一般的军事设施,或大或小,都会有一座关帝庙。起到护佑官兵、祭祀祈福等作用。
http://s14/mw690/001foqgozy7gd9ddDc10d&690
http://s8/mw690/001foqgozy7gd9djqdx07&690
http://s2/mw690/001foqgozy7gd9dp5Mlf1&690
http://s14/mw690/001foqgozy7gd9fQSG97d&690
http://s2/mw690/001foqgozy7gd9fXaXDd1&690
http://s11/mw690/001foqgozy7gd9g3AjE5a&690
还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碑文正面的书写中,几位神主名字,比其他文字要高两格,以示尊崇。清代及以前的石碑上,对地位尊崇之人的名号,都是要高两格处理的。也就是说不管行文排版写到哪里,遇到“贵人”,都要换行高两格书写。
http://s8/mw690/001foqgozy7gd9hWlwj87&690
第二点,碑文背面的书写,也有些规律:自右往左,自下而上,先写官衔,再写人名。官衔有长有短,书写格式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分散对齐”。所以字数多的官衔,就相对密集一些,字数少的官衔,就相对稀疏一些。该碑背面姓名的排序,与官阶大小似无关系。还有两个外地的军官,一个是“南营”的,另一个是“通州”的。在书写的时候也高了两格。
http://s9/mw690/001foqgozy7gd9k5L5u48&690
http://s6/mw690/001foqgozy7gd9nOncx65&690
这一通碑文物登记代码是:11010894418000000。是海淀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街校场和小庙的故事告一段落。再回到历史主线:)
1873年,15岁梁敦彦成为第一批留美幼童(此时和十九中仍无牵连)。1881年,该批幼童全部遣返回国(原因可笑,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搜一下),梁敦彦肄业于耶鲁大学,只有詹天佑完成学业。并不是因为詹天佑有多牛,只是因为他学的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三年。其他人尚未完成学业。回国后,梁敦彦历经风雨,追随张之洞。此后多次擢升。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1904年,光绪帝颁下上谕:“直隶津海关道员缺,着梁敦彦补授,着即迅速赴任。”在多年的经营拼搏之后,梁敦彦终于登上了能真正发挥其才能的舞台。光绪宣统年间,梁敦彦一直是外务大臣。清朝灭亡后,民国三年,1914年5月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
清代的王公大臣,一般会在三山五园附近修建园林,所以海淀镇一带园林甚多。本人猜想,从梁敦彦成为京官开始,才有机会在西郊购买土地,有资格兴建园林。“梁家花园”的修建,应始肇于斯。与其他王公大臣一样,梁敦彦在城里是有房子的。在苏州街的这片地方,应该属于别墅的性质。不是主要的居住之处。并且这座宅子是阴宅阳宅连片的。前面是住处,后面是坟茔。
还有一点要说明,此时“三山五园”均已遭严重破坏。除颐和园之外,其余地方均已荒废。由于慈禧太后到颐和园不再经过苏州街,这里的教军场和防务设施也就没有必要再修了。所以梁敦彦才有机会获得此地,兴建“梁家花园”。
校园门口几株古槐。应该有一些年头。一般的园林宅院,都会栽种几株槐树。这几株槐树栽种的时间有两个可能,一是“梁家花园”新建时,大约1904年左右;二是十九中成立的时候1952年。个人感觉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http://s5/mw690/001foqgozy7gd9rVLZa94&690
校园北部,几株松柏。肯定是梁家阴宅之物。换句话说,只有坟地才会栽种松柏。不少树上还挂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颁发的二级古树铭牌,应该是有些年头了。
http://s13/mw690/001foqgozy7gd9uOLXSac&690
http://s13/mw690/001foqgozy7gd9vhoDy7c&690
http://s7/mw690/001foqgozy7gd9vnpUq66&690
http://s11/mw690/001foqgozy7gd9vt6Gu8a&690
http://s10/mw690/001foqgozy7gd9vyeffe9&690
http://s13/mw690/001foqgozy7gd9vJAoQ3c&690
http://s5/mw690/001foqgozy7gd9vQrSk04&690
校友亭,也在古树的蓊蓊绿荫之下。清代石碑,就在校友亭旁边。
http://s6/mw690/001foqgozy7gd9y9G9Df5&690
还有一株古树,在校园外面的人行横道上。熟知十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九十年代学校有个出租汽车公司,就在此处办公。
http://s1/mw690/001foqgozy7gd9zRSxya0&690
1917年张勋复辟时,梁敦彦被溥仪任为外务部尚书、议政大臣。复辟失败后,匿居东交民巷,被北京政府明令通缉,次年七月免缉。后寓居天津。1924年5月10日在天津病逝。估计那时候,苏州街“梁家花园”就被废弃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按下荒芜的“梁家花园”不表,再说十九中的创立。
十九中起源于一所教会学校。1916年十九中的先贤们在海淀基督教堂内办起了北京海淀区第一所女子小学,借用孙中山先生“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这句话,取名叫“培元女子小学”。这座教堂,应该是位于军机处胡同北端(就在军机处小院内),毗邻清梵寺(后改为华奥商场)。在中关村西区的改造中,海淀的古镇古街被拆殆尽,教堂也未幸免。还好在原址附近,兴建了一座新的基督教堂(估计是属于新教Protestantism),我估计教堂原址应该在彩和坊路路东,现址在路西。
http://s10/mw690/001foqgozy7gd9HWdRf19&690
1951年“蓝靛厂中学班”开班。形象一点说,这所学校应该是“海淀区第四中心小学”的附属中学。当时的教室在立马关帝庙,宿舍在娘娘庙,直线距离大约一华里。(与现在的蓝靛厂中学不是一回事。现在的蓝靛厂中学,成立于1964年。)
立马关帝庙现在尚存,不过仍是一片旧宅,拆迁中。跑到世纪金源购物中心6楼拍了两张照片。俯瞰如下:
http://s2/mw690/001foqgozy7gd9KIBgd21&690
http://s3/mw690/001foqgozy7gd9KNG2mb2&690
http://s10/mw690/001foqgozy7gd9KWrHj19&690
http://s2/mw690/001foqgozy7gd9L46GZ71&690
http://s15/mw690/001foqgozy7gd9L9wLAce&690
http://s9/mw690/001foqgozy7gd9Leg5y38&690
http://s8/mw690/001foqgozy7gd9LjrUPa7&690
西顶碧霞元君庙俗称西顶庙,也称西顶娘娘庙。现已修缮一新,只有山门部分仍被民房占用。在立马关帝庙西侧几百米处。
http://s3/mw690/001foqgozy7gejUlobw22&690
http://s4/mw690/001foqgozy7gejUx9h9e3&690
http://s14/mw690/001foqgozy7gejUq4RTed&690
1952年,由北京市政府牵头,“培元学校”中学部与“蓝靛厂中学班”合并,组建了海淀第一所公立中学,取名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址选在苏州街“梁家花园”。那时的梁家花园只有残垣断壁以及梁氏夫妇的坟墓,是年9月动工。迄今,十九中已经在这片热土上历经了六十余年风雨。(援引自十九中官网)
那时,学校东侧是人民大学,今天还是。南侧西侧北侧是稻田,再往西应是万泉之地。学校南门口即是万泉庄路。据《北京市海淀区志》记载万泉的来历说:“位于万泉庄西,因泉源众多,平地涌现,故名‘万泉’。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在万泉庄西南地下泉水最密集处兴建泉淙庙,用以祭祀泉神,乾隆皇帝将庙内外淙泉各赐以嘉名,立石为志。”(援引自十九中官网)
门口一块大石,背面石刻是学校简史。
http://s11/mw690/001foqgozy7gd9NRn5w3a&690
http://s1/mw690/001foqgozy7gd9O1DRCd0&690
http://s8/mw690/001foqgozy7gd9O8n2vf7&690
学校教学楼,颇有气概。校训铭刻其上,孙先生安然端坐。
http://s5/mw690/001foqgozy7gd9PF8So54&690
http://s12/mw690/001foqgozy7gd9PK3Xl4b&690
http://s5/mw690/001foqgozy7gd9PRyfyf4&690
启功先生为庆祝学校建校四十周年题词。2014年拍照的时候,这块石碑还在角落里,满是灰尘。近期这块碑被清洗一新,放在北门校友亭东侧。估计这个四十周年,是从1952年算起的。碑文另一面,是“百年学校”四个字。
http://s15/mw690/001foqgozy7gd9R4JXg5e&690
http://s7/mw690/001foqgozy7gejXBWAe56&690
http://s16/mw690/001foqgozy7gejXGEQTef&690
2016年,有幸参加了十九中的百年校庆。这个百年校庆,是从教会学校算起的。引我格外瞩目的,是操场上的几株古树。
http://s16/mw690/001foqgozy7gek9dMQv9f&690
http://s14/mw690/001foqgozy7gek9iP5r1d&690
望十九中明天更好,祝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