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日上午十点,我们乘坐汽车来到宜良狗街,从这里沿南盘江顺流南下,继续我们的徒步米轨之旅。
南盘江从北古城流入宜良坝子,浩浩荡荡在宜良坝子流淌九十多公里,养育了宜良一方丰美水土,现在来到狗街,就要进入河谷地带,到崇山峻岭中奔流不息了。
米轨铁路也一改在宜良坝子的温和笔直走向,出狗街不久就与南盘江相依同行,在河谷里蜿蜒前进。
进入南盘江河谷后,两岸的山势也开始陡峭,南盘江水面变得狭窄,水流也湍急起来。
米轨铁路的弯道也在随着山体的形状变换着S型曲线,尽管是下坡坡度却不是很大。
转过几道弯,过了高古马村,一座钢铁桥梁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狗街铁路大桥。
狗街铁路大桥横跨江面,米轨铁路通过大桥跨越南盘江,进入一个隧道,从右岸走到了左岸。
当地人把这座水泥桥墩钢结构跨梁的大桥称为大花桥。
抗日战争期间,狗街大桥曾经遭到日本飞机多次轰炸,解放战争期间又遭到国民党军队炸毁,现今这座雄伟的大桥依然屹立在南盘江上。
这是滇越铁路在南盘江上的第一座跨江大桥。
站在桥头,两岸青山连绵苍翠,桥下河水哗哗流淌,远处宜良坝子隐约即将淡出视野,从此米轨铁路真正进入南盘江河谷。
和我们同时走过铁桥的还有一位肩挑一副空篮的老乡,一路攀谈得知,老人是红石岩村的人,老人说起铁路一往情深,以前通客车,蔬菜水果可以运到昆明卖,现在只能挑到狗街卖了,今天一个上午,一挑萝卜卖了25元钱,有时候可以来回两次。老人的大女儿外嫁他乡,小女儿招婿上门,一家四口在不知道有多少面积的土地上劳作,生活过得很滋润,老人话语中流露出几分满足感。我们问为什么不知道有多少土地啊?老人说我们村山地坡地荒地多,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多开出一些地来。我们指着附近山坡上正在新盖的楼房问,是不是村干部的房屋?老人说,那倒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也盖得起呢,我们家一年仅仅是板栗、水果都要卖2万多元呢。我们感慨道这几年农村的情况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江面水流平静不断宽阔,一座拦河大坝矗立在眼前,“红石岩电站坝闸”几个大字立在大坝顶部十分醒目。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输电塔,米轨铁路......,构成一幅协和的美景。
据说云南境内南盘江水力发电站大小一共十多座呢,这是我们看见的第一座。我们没有看见开闸泄洪的壮观场面,也没有听见机轮隆隆的声响,周围静静地,不时传来树林的涛声和鸟啼。
再往前走,南盘江由于上游坝闸拦截蓄水而水位明显低落,河床里的大小石块裸露,细小水流在鹅卵石间流过,有时候激流冲击发出哗哗声音......
再往前走,河水又与两岸山泉水不断汇集,慢慢地河面水位又丰盈起来,不久,一座发电站又出现在眼前。
行走在米轨铁路上,感受着周围景色的变换,累了打开随身音响播放一段音乐,疲了抄捧山泉水洗把脸,饿了就在路边找片树荫摆开野餐的桌布,来一餐美味佳肴。
虽然米轨客运停运了,但是货运还在开行,每天大约有5趟火车经过,只要你留心,火车的鸣笛声音会在十多分钟前在山谷里回响,只要提前做好避让,观赏、拍摄火车经过的场景,感受那种风驰电掣的冲击,聆听那种巨大的轰鸣,你会有一种力量的震撼与过瘾。
我们在站台上流连,与站牌合影,拍摄这座深藏在大山沟里的神秘火车站,这时值班室里的铁路职工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喝水,我们不便打扰,就在站台上的一处树荫下休息。我们取出杯子,在办公室的饮水机冲泡茶水,我们有个习惯,大热天就是喝热茶水才解渴,此时,在这个百年车站的站台上,一杯浓茶,把思绪带回了那个时代......
在和车站铁路员工的交谈中得知,此时车站屋子里很热闹,有几位是一家人,她们是清明节专程从外地赶来祭奠亲人的,据说她们中的几位是几十年的老铁路了,从小就在铁路边长大,现在已经退休定居开远等地,但是她们的父辈却长眠在此,每年清明都会来扫墓,得知我们此行也是为纪念百年米轨,十分赞许,对于客运停开也是十分惋惜,希望各方面努力把这条百年铁路保留下来。
我们又背起行囊准备上路,这些热情的铁路职工告诉我们,待会儿有一列火车将要进站停靠,我们可以搭乘火车去下一个站。我们谢绝了邀请,离开了滴水车站。
南盘江河谷气温炎热,特别是下午,闷热干燥,走在背阴处,走进隧道里,简直就是一种凉快的享受,如果山谷里持续吹来一阵山风,那就要感谢上苍了。
清明时节的山风一旦吹进来,还真是爽快呢,刚好一列火车才过去,一时半会不会有火车通过,于是纳钟万从背包里取出风筝,片刻功夫,红色的灯笼风筝就飞起来了,在蓝天白云下,红灯笼风筝随着风向变换舞动着,风筝尾部彩条发出噼啪的响声,大家很是开心,双肩和背部得到了放松,一身疲惫得到了释放。
在南盘江河谷,在百年米轨旁边,一只红色灯笼风筝被我们放上了天空,我想,在高空俯瞰南盘江,俯瞰滇越铁路,那一定是另外一派景象。由于要赶路,风筝不能久放,休息片刻我们又上路了。
河谷里太阳落山早,我们来到罗碧电站大坝时,阳光已经被对岸的山头遮挡,一阵山风吹拂,格外凉爽。这座大坝有些特别,人们可以从大坝上面通过,成为南盘江上面的一座便利桥。桥头两端还有三三两两的农民在休息,交谈得知他们有的是从徐家渡赶街回来,有的是来附近地里施肥打农药。深山见面,格外亲切,不一会儿大家就熟悉了,他们邀请我们别走了,去村子休息,我们谢了好意,徐家渡就在前面不远了。
天黑以前,我们拖着疲惫的双脚走进了徐家渡火车站。
余晖中的徐家渡火车站并不冷清,铁路两旁的房屋鳞次栉比,依山坡而建,往日的热闹与辉煌从建筑的式样中透露出来。回圈的牛羊,收工的农民,还有乘凉散步的闲人在铁路上不紧不慢地行走。紧邻铁路的一间小饭馆正在营业,飘出嘈杂的人声与诱人的清香。
我们走进饭馆坐下,老板热情前来招呼,我们提出先安排住宿再吃饭,一个令人沮丧的回答使我们失望之极:不可以住宿,旅馆前几年已经撤消了!
看见我们一脸无奈一身疲惫,老板建议我们去村子坡脚一户人家试试看。
在热心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铁路下边一条小街,询问几个乘凉的村民,天助我也,可以提供我们住宿的那户人家的杨师傅就坐在那里,我们高兴地一下坐在他家门前久久不想起来,总算到家了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是一幢三层楼的四合小院,建筑还算新颖,背靠铁路,面临南盘江,站在楼梯转角或阳台,南盘江及远山映入眼帘,太阳能卫生间虽然在小院中公用,但是设施一应俱全。主人忙着开门打扫房间,开窗透风,把我们迎进屋里,一壶开水送了上来,茶水醇香,我们决定不去饭馆吃饭了,就在这个“家”里吃我们带来的干粮。少顷,桌子上就摆满了丰盛的食品,我们边吃边议白天的艰辛旅程,边议论我们的幸运。
原来杨师傅一家以前就是开旅馆的,因为米轨客车停运后,生意一落千丈,旅馆关闭后,就举家迁往昆明居住了,房屋就委托亲戚照看,偶尔回来小住些日子,这次是清明节回来扫墓,才得以我们相遇投宿,不然,我们就得露宿街头了。
夜晚,南盘江凉风习习,偶尔几趟火车经过,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狗吠,南盘江流水声轻微,四周漆黑,万籁俱静,好一处休闲所在。
第二天清晨,南盘江薄雾缭绕,远山如黛。
早起的杨师傅执意要陪我们走一段路,自然就聊起了徐家渡的风土人情,古往今来。
古时候有一户姓徐的人家在这里摆渡,迎来送往,方便过客,以此为生。那个年代,由于火车客运还在,这里成为交通要道,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渡口称为徐家渡,直至今日。现在,南盘江水中虽然还有木船铁船来往飘荡,但是已经不是摆渡作为,而是捕鱼捞虾所用,清晨河面平静如镜,雾气冉冉,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意境呢。一座钢索吊桥横跨江面,行人,牛羊依次通过,轻轻摇晃,就连摩托车,三轮车也平安通过。据说不久的将来,这里要建一座水泥大桥,解决这里的交通闭塞问题。
太阳升起来了,南盘江两岸郁郁葱葱,米轨铁路泛着霞光伸向远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