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张忠《池阳校园道释儒废墟考述》(下编5200字)
标签:
池阳儒释道文化遗址论文考述下编参考文献 |
分类: 老屋原创作品 |
非虚构文学作品:池州系列之二十一
老屋张忠《池 阳 校 园 道 释 儒 废 墟 考 述》(下编5200字)
下编要目:(一、二、三在上编/四、五在中编/六、七参考文献在下编)
池 阳 校 园 道 释 儒 废 墟 考 述(下编5200字)
——以 三 清 殿 碑 文 为 主 线
作者署名:老 屋(池州)
下编合计5200字:
六、现象:道释儒文化的融合与分层(3600字)
七、参考文献(1000字)

六、现象:道释儒文化的融合与分层(3600字)
本文在前一章考察时说过,古代的池州城北也即今天的池阳路校园,它曾经是一个道释儒建筑群落和宗教文化、儒文化活动中心,由于历经战火、动乱,特别是太平天国、日军入侵和文革时期的毁灭性破坏,这里的主要古建筑群已荡然无存,留下一片废墟,发人深省。
我想,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掘池州的道释儒文化历史,需要从方方面面来调查了解这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找到可比因素,为今后抢救这里的道释儒文化做第一手准备。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把相关文献资料公诸于后:
道教与佛教也互有渗透。道教模仿佛教仪节,学习儒家经学,建立起祈祷、礼拜、诵经、斋醮等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
道教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蔚成风气。如丧葬要请和尚道士诵经修福,超度亡灵;春节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进行民间祈神、游艺、商业等综合性节日活动;岁时节令,天灾疫疾,斋醮祭祀,求福免祸等。在元代,中国北方全真教兴盛,民间有巾幡圣会,正月十六,执彩绣高幡,列队走会,富有道教色彩。在南方,由于受巫文化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多层面影响,旧时池州也是社神崇拜的盛地。
《池州府志·时序·逐疫》: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社神,指面具)于庙。
我国进入农耕社会便已出现的社神崇拜,亦即土地崇拜,至今仍然在贵池杂傩事活动中随处可见。
社坛,一般用石块垒成(也有石板、石臼铺设的
旧时扬州(历史上曾领池州)地区,二月过土地生日,三月过东岳生日,四月过神仙生日,五月过关帝生日,六月过二郎神生日,八月过灶君生日,成为民间惯例,这些都不是道教团体有组织的活动。封建社会后期,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尊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刺绣崇妃绿仙女,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大仙,文具商崇文昌帝君等,按时祭祀,相沿成习,而与道教系统的宗教活动无直接关联。还有明代问世的道教《功过格》等劝善书,对民间道德生活有深远影响,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
道教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如庄子的生命气化思想对道家的生命气化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命从产生到死亡是‘气’三次质变的结果:‘气’一变而为形体,二变而有生命的产生,三变而使生命死亡。所以,生命从产生到死亡,都是气化所致,是‘气’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生命现象就是气化现象。在庄子看来,死亡并不代表生命体的消失,而只是生命体又复归于‘气’,‘气’经过变化,又将形成新的生命。如此周而复始,就像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一样,自自然然而又无穷无尽。”道家以此来解释阴阳气化的生命循环现象的产生和“消亡”,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37]
邸永在《江苏民族宗教》2003年第四期上撰文认为,儒、释、道在中国传统社会鼎足而三,相辅相成,又互相补充,共同支撑着国人的精神大厦……强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崇佛。儒、释、道又可代表三种境界。血气方刚,欲建功立业时,……会以儒家信条为圭臬,发奋进取,自强不息,所以儒家可谓“强者的信条”;而遭遇挫折之后,气焰收敛,甚至心灰意懒时,开始理解道家学说之可贵,逐渐重视修身养性,享受生命,因此,道家可谓“智者的依托”;而屡遭打击,万念俱恢之后,则往往避入空门,焚香吃素、参禅打坐,体味万物皆空的境界,借以安慰受伤的心灵,可谓是“慧者的信仰”。[38]
历史上,主张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的有全真派师徒。道教全真派创始于宋、金时的王重阳祖师,其思想精旨远承老、庄,中继钟、吕祖师,光大全真七子之一的长春人丘处机。王重阳很明确地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心中端正莫生邪,三家披来作一家。”[39]全真之教义,即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丘处机为弘扬全真之巨擘,于此身体力行。其修身养性,取道家之清静,其观察事物,入佛家之空谛;其化导世人,本儒家之伦理。《全真清规》中明言:“祖师设教,仙圣度人,开大乘之门径,通众妙之要津”。开大乘门,以通众妙,既不拘守一家,贯通三教之道,以求得大圆满。这不仅是包容、和谐,且是三教上乘的心灵对话。
全真思想的精旨认为:人生不能脱离国家,故必遵儒家忠孝之道;人生当修己以教,故采取佛家之戒律;人生当顺性命之理以善其生,故采取道家善养性命之旨。主张此三家之道,人生所履行程度不齐,但皆不能偏废。实可谓发自真善之心,入情入理。[40]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不仅贯彻在佛教各宗内部……同时也体现在中国本土宗教儒、道两家的关系上,一般说来,儒、佛、道三教融合,才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三教并行不悖,突出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和合”特征。[41]
“无论是上层文化人还是下层民众,思想的深处都需要宗教,问题是上层文化人如果说可以在宗教经典的阅读和宗教哲理的思辨中得到理智的安慰,人生的情趣和人心的沟通,那么,下层民众却无法从这里感受到宗教的意义,于是思想界就出现了一个空白地带,这一地带就需要佛教、道教的仪式、方法和伦理规范来填充,中国民间的佛教、道教就是承担了这样的责任。”[43]
由此,我们不妨看看,在道释儒信仰分层现象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古代道教是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的?今天道家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从东晋开始,道教就辑集道书,整理成册。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篇》著录道书名称达670卷,另有符箓500多卷;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又广为搜集,总括三洞,撰成《三洞经书目录》。唐玄宗时,道书正式编“藏”,名曰《三洞琼纲》,总3744卷;唐天宝七年诏令传写,以广流布,名曰《开元道藏》。此后,历代道门高士皆十分重视修“藏”,至明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正统十年刊刻完成,名曰《正统道藏》,共收道书1426种,5305卷,万历时又增补为5485卷,可谓硕果累累。[47]
陈霞在《中国道教》2003年4期撰文认为:道教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反朴归真……在道教看来,为了实现生命的不断延续和延缓衰老,尤其是减少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出现的物资富有和精神贫乏的不协调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应该放慢生活的脚步,在道教反朴归真的生活中,提倡人们多与自然进行情感交流,在审视自然之美的时候,使人类的精神得到升华……[48]
四川青城山建福宫的一副对联,为我们揭示了道家这种生活方式的真谛和其理想化的精神境界:“晓钟历历,晚磬冷冷,细参个里机关,凡处境无非梦境。岚气重重,云峰乙乙,饱看天然图画,不学仙也是真仙。”[49]
综上所述,道释儒信仰分层现象确实存在,但它并不仿碍思想文化建设,也不会影响到文化生活,这对池州将来道释儒文化中心发掘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地址一:安徽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池州市志》编辑部
地址二:安徽安庆市程墩路北一巷2号后14号
电话:0566——2033738(池州)0556——5575573(安庆)
2007年9月16日——10月28日作者老屋和张尛合作,陆续完成于池州“杏花村”和安庆“槐荫树”下
七、参考文献(1500字):
[1][2][3][4][5] 《近代江南地区商业会馆公所碑刻论述》
[6] 《鲁迅文集》
[7]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8][8][8]
[9] 《东至地名》
[10]《中华文明大博览》
[11] 《道教建筑》
[12]《池州地区志》
[13]
[14]《中国记忆》
[15]《池州地区志》
[16]《皖政辑要》
[17] 《乡、会试场规》
[18] 《皖政辑要》
[19] 《皖政辑要》
[20]《科举考试》
[21] 《新发现的一份朝考卷》
[21] 老屋:《清代安庆府儒生科考撷趣:中榜进士要闯几道关?》(《新安晚报》)
[22] 《实庵自传》
[23]《宗教》
[24]《安庆地区志》
[25][26] 《中国农耕文化的繁花与硕果》
[27]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28]《安庆地区志》
[29]《辞海》
[30]《辞海》
[31][32][33]《道教的占卜与符箓》
[34]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35]《贵池傩文化艺术》
[36] 《漫谈道教的几个基本信仰》
[37] 《道家生命气化论的历史发展》
[38] 《儒释道共撑传统精神大厦》
[39] [40] 《主张慈爱和同的宗教》
[41] 《中道佛教》
[42][43][44][45][46] 《谈中国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47] 《加强文化建设是道教发展的必然选择》
[48] 《道教的理想生活方式》
[49] 《谈中国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50]《画说王家大院》
摘 要:池州旧称池阳。有唐以降,池阳城北隅先后建成了殿、宫、观、寺、庙、堂、亭、台、城墙等一大批文化、宗教类公共建筑,构成了道、释、儒三位一体的文化中心。经历朝战乱、动乱、火灾,至公元1970年,上述建筑大部化为乌有,留下一片废墟和伤残遗存。本文试图从部分实物、文献史料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等多渠道展开梳理,搜求可用信息,对比、分析、探讨历史上相同相近的宗教、文化设施,以发掘、考述地方先贤们的宗教行为和文化活动场景。
关键词:池阳;废墟;碑文;三清殿;道;释;儒;三位一体;历史演化;建筑;法事;神祗;府学;祀典;文化中心;融合;分层
主题词:考察——引申——发现——旁征——诠释——现象
鸣谢:一个多月来,在作者考察池阳路学院校园内古代废墟及其碑刻期间,走访了校内外的师长、朋友,他们是:汪春才、石富生、张后友、原总务处徐老先生、国贸系大一新生张同学、高让先、石毅、胡家旺等,他们提供了一些口头材料和体力支援,地方志办公室李剑军主任给予时间上支持和精神鼓励,池州电视台总编室的石毅携数码相机协助摄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老屋张忠;2007年9月16日——10月28日完稿;2023.6.26上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