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2023-06-25 08:04:38)
标签:

池阳校园

大成殿

遗址碑文

儒释道

中编

分类: 老屋原创作品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非虚构文学作品:池州系列之二十

述中编

老屋张忠《池 述》(中编/9900

 

中编要目一、二、三在上编/四、五在中编/六、七参考文献在下编):

四、旁征:大成门儒文化活动场景(5200字)

五、诠释:道教教派与法事(3700字)

   其他1000

中编/9900

——以 三 清 殿 碑 文 为 主 线

作者署名:老 池州 张尛(安庆)

要:池州旧称池阳。有唐以降,池阳城北隅先后建成了殿、宫、观、寺、庙、堂、亭、台、城墙等一大批文化、宗教类公共建筑,构成了道、释、儒三位一体的文化中心。经历朝战乱、动乱、火灾,至公元1970年,上述建筑大部化为乌有,留下一片废墟和伤残遗存。本文试图从部分实物、文献史料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等多渠道展开梳理,搜求可用信息,对比、分析、探讨历史上相同相近的宗教、文化设施,以发掘、考述地方先贤们的宗教行为和文化活动场景。                  

关键词:池阳;废墟;碑文;三清殿;道;释;儒;三位一体;历史演化;建筑;法事;神祗;府学;祀典;文化中心;融合;分层

主题词:考察——引申——发现——旁征——诠释——现象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四、旁征:大成门儒文化活动场景(5200字)

在池阳路校园正面,是九十年代矗立起来的“逸夫楼”,楼的西侧,是一座古旧的斑驳屋宇,这屋宇前面而南是堵塞的拱券门洞,后门朝北,有4根圆木通天柱擎起两层屋檐,叠瓦檐下的椽子、望板和梁枋上的斗拱、雕花雀替,已被凿削得面目全非,古木上朱漆落尽,榫头几近腐朽,只有磉石顽强地托着木柱,支撑着这一排岌岌可危的廊庑。门前的墙上嵌着一块一尺见方的黑水泥牌,上书“大成门(乾隆二十八年……建)”字样。拨开石缝里的一束2米来高的野石榴丛,发现了更大的“遗憾”——大成门两旁各有一巨型石龟,头已不知去向,身子破败,背上留有楔口,这古物在民间叫“乌龟驮碑”,书上叫“赑屃龟趺”。那碑呢?在东侧草丛里,仰卧着一块横匾式的石碑,上刻双钩楷书,五个字各有巴掌大小:“学宪饬禁碑”——原来,这座两层楼的破败廊庑,竟是池州城里声名显赫的府儒学学宫和文庙前面主体建筑的一部分!旧时,以大成门为一条轴心线,由南而北错落着旗杆石、系马石、池州府学大门、牌坊、棂星门、泮池、下马石、旌幡石、龟趺、大成门、学宫、文庙、藏经楼等一大批古建筑;如今,只有一座孤伶伶的“大成门”,它的身前是荷花池、教学楼和空地,身后就是学宫文庙的一片废墟和立在废墟北面的教师宿舍楼,宿舍楼后又是废墟连着 的小山;山坡上是一片百年古木园林和仙台亭,坡底是校园大型操场,沿仙台亭北坡和操场以北,便是古城的城墙基址遗迹了……

在今天的池州城内,县儒学也好,府儒学也罢,它们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只有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其相近的文献资料对比,我们才能看到:沿大成门轴心线,串起一条儒文化带,这条文化带,可以再现池州府学中心的官员们礼乐祭祀、众儒生科场赶考等系列儒文化活动实况的场景。

据清光绪九年《贵池县志·舆地图》:池州府儒学在贵池县城内北隅,靠近迎恩门。府学为官学,教官由朝廷委派。宋置教授、学正、学录、直学各1人,元增训导1人,清置教授、训导各1人,府学的主体建筑为明伦堂,系教逾、训导为生员设坛讲学处,堂前分“进德”、“修业”二斋(教室),东、西两侧有“号舍”(宿舍)。邻侧有魁星阁、射圃。入府学者须参加由府官命题和主持的童子试(每年一次,录取者俗称秀才,第一名称案首)。府学生员分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三等。[12]

府学宫前有下马碑 立于宫墙之左,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学宫文庙主祀孔子,祀孔为春秋仲月上丁日;配祀有四配、十二哲及当地历代先贤圣儒。其中,四配为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十二哲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50]祀典前,巡抚以下皆步行进入学宫。祭祀的牺牲用羊、猪,器皿用爵、登、铏、簠、簋,左笾右豆各十。典礼开始后有乐有舞:乐器有麾幡、应鼓、鼗鼓、笛、箫、搏拊、柷、敔、编磐、编钟、笙、风箫、琴、瑟、埙、篪、管等;舞器有旌、翟、籥等,乐舞由八佾六十四人组成。制以玄布衣冠以为礼服。乐章迎神昭平,初献宣平,亚献秩平,终献叙平,彻馔懿平,送神德平,三献舞亦如之。[13]这一节文字记录的是清代地方政府祀孔的实况,当代著名学者易中天说:“祭祀对于人类非常重要,性命忧关,是要向上天求取自己的生存权,到了国家时代以后,按祖先的说法,就是‘国之大事,为祀与荣’,这时候的祭祀更主要是为了保证政权的合法性,‘君权神赐’,君主要从神那里拿到统治权。因此对国君来说可以没有军事权,没有行政权,甚至可以没有财政权,但不能没有祭祀权。”[14]在池阳,与此相对应的是县儒学,奉行科举制的“行政级别”和祭祀典礼规格较府学都低一个档次,它是县一级最高学府,但管理体制与府学相同。有宋以降,池州府所属各县都建有县儒学,官设明伦堂、文庙、学宫等礼教机构。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县儒学停办。 [15]    

旧时,在府学宫里举行的大小活动很多,主要例行活动大致有礼乐祭祀,讲学考试等。特别是官方祭孔谒圣贤拜先哲,整个一套礼制由朝廷颁布,条规繁缛,仪式谨严,过所肃穆,形成系列规范而刻板的动作,丝毫不能含糊、懈怠。对此,地方史书有记:

凡各坛、庙祀典有通祀、专祀之分。通祀者,是指直省群祀;专祀者,则是本省专祠。  如社稷坛,顺治元年定直省府州县祭社稷坛,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雍正二年奏准祭社稷坛,府称府社之神、府稷之神,在州县则称州县社稷之神。神祇坛,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咸建神祇坛,有司岁以春秋仲月致祭。雍正三年议准神祇坛设云雨风雷位于中,设山川位于左,称某府州县境内山川之神,设城隍位于右,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又乾隆七年复准直省祈祷雨泽,各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皆于孟夏择日行常雩礼,行礼之地,即于各处旧设坛内致祭,不必别立雩坛。先师庙,定制:直省府州县释奠于先师,顺治初年定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府州县各行释奠礼。按,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奉旨升先师孔子为大祀,次年秋,安徽巡抚冯煦、提学使沈曾植创立礼乐公所,习八佾,礼乐始备。

 清朝祀典颁于礼部,自文武庙以至雩神、狱神之小祀,皆岁有常资……圣人在上,养物于阳,则鬼神养物于阴,而弗与抗。于是岁必有祭,祭必有费……牺牲鼎俎之需…….则百神之礼废,天时人事益失序,而民无所措手足,是大可惧也。夫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 ……[16]

礼部奏准祀典条规: 先期祗告。庙制神牌,金地青书。神幄及案衣用黄云缎。 爵制用铜,增设鎏金银爵一,鎏金铜爵二,或改用玉。祭品为十二笾十二豆。 乐舞拟用八佾,旧制专用文舞,今拟添用武舞。释奠,拟春秋丁祭。分献,今拟分献四配、十二哲及两庑。 
视牲,先三日视牲。斋戒牌铜人,拟先三日进设。 致斋,拟请致斋三日。入庙升殿。请由左门入大成门,左门升阶进殿,左门至拜位。祭毕礼成出殿门亦如之。 迎神送神,拟行三跪九拜礼。上香,查《会典》,大祀皆跪。跪奠帛爵,行三献。光绪二十年八月丁祭,业已遵行,今请著为令。 饮酒受胙,光绪二十年始行此礼。临文称引先师,旧制双抬,今拟改为三抬。立碑,先师既升大祀,拟请御制碑文,立石国学,以垂久远。崇圣祠正位祭品。旧制羊一、豕一、笾八、豆八,今拟加牛一、加笾二、豆二。崇圣祠承祭官。 

直省府厅州县文庙规制供奉礼器乐舞,暨崇圣祠祭品,拟并同太学行礼仪节,仍遵旧制。惟承祭官出入向,例由左侧门,今拟改由右侧门,不饮福受胙。

奏定祭器款式: 
   登。旧制用铜,口为回纹,中为雷纹,柱为饕餮形,足为垂云纹,盖上为星纹,中为垂云纹,口为回纹……

铏。旧制用铜,两耳为牺形,口为藻纹、次回纹,腹为贝纹,盖为藻纹、回纹、云纹,上有三峰为云纹,三足亦为云纹……文庙铏耳及缘不饰金。   

簠簋及豆。旧制用铜…… 今拟文庙簠簋及豆亦用木髹漆涂金而饰以玉,以昭示天子尊师之意。 
  笾。旧制编以竹丝,以绢饰里,顶及缘皆髹以漆,红色……今拟文庙笾亦饰黄色,口绘云纹。 
  篚。竹丝编造,四周髹以漆……今拟文庙篚亦改黄色。 
  俎。用木,锡里,外髹红色,中区为三,外铜环四,八足,有跗。   

尊。用铜,纯素,两耳为牺首形。  

以上各器大小高深,拟仍旧制。就连祭文也是部颁标准,不得自行杜撰,且看通行版本:
  “圣由天纵,缅万世师表之尊;道协时中,继三代明伦之治。学校遍夫乡国,秩祀著在彝章。仰维先师孔子,教范古今,德弥宇宙。达天尽性,渊源集群圣之成;守道遵经,文轨洽大同之盛。稽崇儒之巨典,先朝久重明;扩兴学之鸿规,懿训特升上祀。风声所树,承矩于三雍;教泽无垠,广甄陶于百氏。大义炳如日月,馨香永以春秋。於戏!玉振金声,亿代犹存夫忾慕;麟祥凤德,八方莫外于尊亲。文治恢昭,芬歆格。”[17]

      当前述的“游戏规则”由朝廷颁布实施时,各地的祭祀费用也作出了硬性规定,甚至连国家和地方财政各自开支的渠道也有明确规定:

池州府属祭祀经费(计算货币:银):
   城内府学文庙,48两,又朔望香烛24钱。县学文庙,48两,又朔望香烛24钱。文昌庙,45两。武庙,47833厘。社稷坛、山川神祇坛,共76……

昭明太子庙,15钱。包、何二公祠,共3两。……以上银两均在丁地项下支销。府学崇圣祠,8……以上银两均系藩库请领。 
  青阳县文庙,48……以上银两均在丁地项下支销。 
  铜陵县文庙,676 ……以上银两均在丁地项下支销。先农坛,22钱,系县捐廉。 
  石埭县文庙,48 ……以上银两均在丁地正银项下支销。 
  建德县文庙暨各坛祠,共847……以上银两均在丁地存留项下支销。文庙朔望香烛24钱,系在俸工项下支销。 
  东流县文庙,48两。文昌庙,45两。武庙,47833厘。社稷坛,38钱。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共38钱。常雩神,16钱。火神庙,16钱。刘猛将军庙,3两。厉坛,45钱。土地祠,16钱。狱神祠,16钱。喜神,16钱。霜降、秋祭,16钱。名宦祠,3两。乡贤祠,3两。节孝祠,3两。以上银两均在丁地存留项下支销。文庙朔望香烛24钱,系俸工项下支销。 [18]

这里有一份清末安徽省政府向中央发出的请示报告,也就是通常说的奏折,要求给各地寺庙里供奉的神封号,内容十分荒诞,可见旧时的神庙、“神”说和对神的崇拜已深入人心。现择要摘录如后:

礼部《奏驳安徽等省请加各神寺封号折》: 原奏内称 ……钦遵到部查例载:各直省志乘所载庙祀正神实能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由各督抚题请加封,交议到部,分别准驳……今据安徽抚臣奏称:……各城隍神,咸丰年间……屡著灵应 ……且城隍为守土正神,自明洪武时诏天下建立庙祀,概称为某府州县城隍之神,而不用公侯伯之名号,国朝因之,制定祀典。今安徽绅士呈请加封,竟误指为五等封爵字样,地方官不知驳正,率为详请,殊有不合。……臣等复深惟我国家崇德报功,厘定秩祀,明有礼乐,幽有鬼神,……..方今末俗愚诬,人心不靖,自来各地方匪徒思逞,往往以礼神赛会为名,潜相煽惑,即如原奏所陈,各士民称颂类多谲诡支离,为荐绅有识所不道……春秋报赛,例所不禁……臣等公同商酌,共各该督抚奏请敕加封号、颁给匾额之处,均拟无庸议……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五日奉旨:依议。钦此。[19]

依次翻开史书,通过前人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依稀在我们眼前浮现出来——那时的初级考试,一位前清儒生这样回忆道:……(考试)大约是编号排列,用竹木绑定号牌,不得动移,将儒童姓名,编定次序……考棚临街的各路巷栅,先谴官役把守,朝不得早开,独留学前一路。诸童俱集广场听点,自拥高座,以次唱名给卷。领卷毕,即向东转北,由东栅入试院,卷上编定坐号,入场对号而坐。又分号出题,题即密藏卷后。既封门,方示以题之所在。外无拥挤之忧,内无传递之弊。[20] 

想当年,童生在私塾读书,一般六、七岁开学,家里要给他洗澡、净身,换新衣,把笔、墨、纸、砚供于祠堂祖宗牌位前,擎香、叩首、祭拜;家人把《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册书用块红布包好,把印有“上大人,孔已己”的大字簿放入胸襟,送到学校,交上一些礼品,请先生启蒙。启蒙之后,开始背四书五经。背了四、五年的书,又练习馆阁体楷书,火候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学做试帖诗和八股文,以应付县儒学举办的童子试。县学考试录取后,学生满16岁,接着到府参加府考,各县学生集中到府考棚考试,看到榜上有名,再参加省学政主持的院试……逢“考试年”的农历三月初五日,学生院试中榜,有捷报发往家中。捷报上说,“贵府令亲相公科试,奉钦命三品衔翰林修撰、经略馆纂修安徽全省提督学院某(官员姓氏),拔取入泮 ,联登及第。”至此,学生取得附生资格,获准在府学半月形的泮池桥上走一遭,梦想有朝一日来个“蟾宫折桂”。[21]

旧时的科场“中级”考试,最具写实性的怕就是陈独秀的“江南乡试”那一节文字表述了:“大概是光绪二十三年七月罢,我不得不初次离开母亲,初次出门(参加)乡试了。……那时(参加)乡试的人,很多愿意坐民船……船头上扯起一条写着‘奉旨江南乡试’几个大字的黄布旗……每逢乡试,临时增加一万多人……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场考试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走进考棚),……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是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总有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筒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做‘屎号’……号门都紧对着高墙,中间只能容一个半人来往的,一条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天也一线不露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墙上挂起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上赤日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煮饭做菜,我一窍不通,三场九天,总是吃那半生不熟或者烂熟或围成(团)的挂面……”[22]这就是陈独秀笔下的乡试考棚细节写照!虽然此处记录的是乡试考棚场景,但我想,它与池州府学考试时代背景一致,其场景实况不会相差太远,总算有个参照对象,让我们对业已销声匿迹的府学考试多少有些了解。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当今文化名人于丹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我想任何一个地方,它的文化习俗都是反映一个地方的气质”。(《于丹:纵谈中国历史文化》)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五、诠释:道教教派与法事(3700字)

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道教奉为教主。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他的学说,道教成为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庄子的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明嘉靖《石埭县志》载:西汉元封年间(前110—105)陵阳县令窦子明信奉道教,通炼丹之术。青阳旧县志载:窦子明曾登九华山,结茅以居,穴石为丹灶炼丹。“三年丹成,有白龙下降负之而去”——这是池州地区有关道教的最早记载。

三国时道教人物赵广信,曾来九华山采药炼制“九华丹”。明嘉靖《池州府志》载:晋代丹道教鼎派创始人葛洪曾在东流、铜陵等地炼丹,且留有遗迹。清光绪《九华山志》载:九华山的葛仙洞、葛仙丹井等传为葛洪活动的遗址。

唐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李唐王朝统治者自称老子后裔,尊崇道教。唐时九华山为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九位。(李尉:《九华胜纪》)。此时,女冠道士激增,宫、观大量出现,规模较大的有:开元中建于青阳的“开元观”,天宝年间建于陵阳山的仙坛宫,贞元间建于青阳的“甘贽道庄(观)”等。以乾宁年间(894—898)青阳创建的“华延观”最负盛名,相传观中道士赵知微有“仙术”,徒众甚多,声势显赫,名动京师,皇帝屡诏不出,乃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唐时贵池已有道教活动,天宝十三年(754),诗人李白游秋浦,投宿道观,与居观道士交友炼丹,曾留有“三载夜归郎,与兹炼金骨”的诗句(李白《秋浦歌》),南唐时建立了县内最早的道教基地——天庆观。另外,青阳在五代十国时期还建立保宁官、吕祖寺、武圣宫(在木镇街口)、崇真观(今陵阳职高校址),东山道观(在沙济谢村)等。(以上据《池州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12月版) 

原始的道教阶段是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东汉末年,即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在蜀中(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名之。张陵之孙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陵,被徒众称为“张天师”,后人尊其为道教的创始者。稍后的张角创《太平道》,也属于早期道教。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茅山道士陶弘景为代表的人物,是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时期。道教的意义是宣扬“道”是“万物之母”和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道教的经典是《道藏》,它是道教经籍的总集。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是三清、四御(见前述,本略)、三官(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的神仙谱系错综复杂,最常见的神仙有:文昌帝君、魁星、八仙、天妃娘娘(妈祖)等(祥见前述)。 道教的护法神将有王灵官、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俗称“关公”),关公遂成为惟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23]

宋代之后,道教开始划分为全真派(出家吃素)与正一派两种,池州区内以正一派道士占多数。正一派通称俗家道士、火居道士,属于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教派。汉代张道陵为天师道的祖师,享有世袭“张天师”的称号。至民国初年,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名叫张天旭,曾来安徽沿江各地为督府官员进行过“收妖治病”的活动,受到各家道士隆重的款待。各家道士各自执掌一副檀越(道界的法牒),犹如私人产业一般,可以传给子弟继承,也可将其出卖。没有檀越的人不可私自出道做法事,只有投拜在别人的班子里做工才能行道,俗称客师。道观内的主持道士称道长,一般的教徒称道士,女性称女道士或道姑。[24]

原始道教利用降神、符咒、占卜、斋醮为人驱鬼治病,祈求平安。其信奉者多为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形成范围极广的乡土宗教势力,历史上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过巨大影响。这种符箓派道教,这里姑称为巫道,随遇而安,入乡随俗,与民间巫信仰剪不断,理还乱。因此,民间的社火、灯会、神诞和戏剧演出都有他们参与。例如为狮子灯、牛灯、乃至舞者的面具制作完毕,必由端公“祭猖”,鸡血点窍“开光”,举行一套仪式,才有灵验。他们自称为巫恒、师公、师娘、端公,分划势力范围,建立行业性组织,尊崇行业神。[25]

原始道教……对各地的巫鬼信仰作了一次综合与扬弃,包括氐羌族的鬼文化,并吸收方士、谶纬、阴阳五行之说及儒家的伦理思想。……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道教了解得太少了。这里所说的道教,是指流行在长江流域及南方的巫道,它与民间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对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乃至少数民族文化的沟通,起过重要作用。[26]

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箓两大派。符箓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尊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箓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向衰减。与此同时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27]

道教均崇信玉皇大帝、城隍老爷、文昌帝君诸神。逢农历七月半、十月半“鬼节”与民家死人祭奠,或荒年遇旱、涝灾,道士就可受请去做道场(或称法事),一个道场以一昼夜为期。届时道士身着冠带长袍,手持法器(铜铃等)念经敲磐,给死者演示出檀、破狱、过桥、送葬等仪式,号称“超度亡灵”;或者仗剑念咒,呼牌喝令,画符烧纸,名曰驱逐鬼神。[28]

天师道(即五斗米道)首创者张道陵和他的子孙。一说张道陵曾自称张天师。一说张道陵的后裔和徒众尊张道陵为天师。西晋永嘉(307—312)年间,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张盛移居龙虎山(今江西贵溪境内),尊张道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后世对他和他的子孙因有“张天师”的称号。[29] 东汉张道陵曾修道于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发源地。山东南约4公里的上清镇,有上清宫遗址。[30]

历史上的道教,几乎所有的教派教徒都做法事,这些道士、道姑做法事的主要手段就是占卜、画符、造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旧时道教的这些法事,对我们今天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显得有些陌生了,为了对加深我们对道教碑文历史背景的理解,本文就此作一简要介绍:

首先说占卜——什么是占卜?

占卜就是求神预示吉凶。古人用龟壳、蓍草以卜筮吉凶,叫做占卜。道教承袭了这种古巫觋之风,以卜占为沟通神意之术。《太平经》卷四十中说:古者圣人问事,初一卜占者,其吉凶是也,守其本也,乃天神下告之也。再卜占者,地神出告之也。三卜占者,人神出告之也。后世道教演变而为卜卦、抽签、测字等等。香火道士往往以此术骗财,误事坑人,弊害甚大,早已为清修道士所不为。[31]

再说说符——什么是“符”?

《说文解字》说:“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史记·孝文本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索隐谓:“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征发。”故“符”是帝王下达旨令的凭证,它具有无尚的权威。后来,方术之士,亦谓天神有符,或为图,或为篆文,在天空以云彩显现出来,方士录之,遂成神符。或者说,天神授给了方士神符。东汉晚期兴起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便已大量造作和使用神符了。如《太平经》卷一至十七所说后圣李君传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诀中,便有“服开明灵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认为服符水,佩符图均可以“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服符水也称为“吞字”,因符“以丹为字”,故亦称“丹书吞字”。现在所能见到的道教最早的符字,便是《大平经》一0四至一 0七卷中所载的“符文”。《太平经》一0八卷说:“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这时已把符字、符图宣扬为天神的文字与图符,具有神威,吞符则是天神之旨令入人体中,佩符则是有天神护佑,因而有病自除,有邪魔亦不敢侵犯。又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陵“学道鹄鸣山中,造作符书”。道书中说太上老君授给张陵的符图有七十卷。五斗米道亦行以符水为人治病和以符咒召劾鬼神之术。[32]

还要交代一下“箓”——“箓”本来是记录之意。一种“箓”是指戒录,即道教所谓登真箓,也就是奉道人的名册,另一种则是指记录天神的名册。据《云笈七签》卷四十五《明正一箓第三》说: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即依照天神的旨令,检劾三界官属之功过,同时也按他们的职责去役使他们。因此,符、箓并用,统称“符箓”。“符”与“箓”总起来说,即依照天神所授信符,按诸神名册所定之职责,命令某神去执行。故掌握了符箓,便有了代天神役使三界官署的权威。[33]

 

鸣谢:一个多月来,在作者考察池阳路学院校园内古代废墟及其碑刻期间,走访了校内外的师长、朋友,他们是:汪春才、石富生、张后友、原总务处徐老先生、国贸系大一新生张同学、高让先、石毅、胡家旺等,他们提供了一些口头材料和体力支援,地方志办公室李剑军主任给予时间上支持和精神鼓励,池州电视台总编室的石毅携数码相机协助摄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未完待续;一、二、三在上编/四、五在中编/第六段和参考文献在下编

老屋张忠;2007916日——1028日完稿;2023.6.25上传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老屋张忠《池阳校园大成殿碑文考述》(中编/池州系列二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